驻外记者,他们总是用自己的行程来记录着作品,他们的生活注定辗转多地。而他们的文字,也注定会从时间的纵深和理论的诠释带我们走进一方全新的天地。

身为资深驻外记者的刘骁骞,他掌握四门外语,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他从前后九次奔赴古巴进行采访,古巴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变。刘骁骞把自己记录下的内容写成书籍《飓风掠过蔗田》。

为什么这样命名?是因为他在心里觉得那个曾经被时光仿佛冻结住的国度,发生的变化让人感觉仿佛有一场来自海峡的飓风,略过了遍布的岛屿,当风汹涌的略过,一切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刘骁骞在书中提到他第一次拜访古巴,是在年9月的第一个周末。这个时期的古巴酷热难耐,岛屿被热气腾腾的空气包围。九个小时的航班,到了古巴机场,发现那里的女海关人员身穿军绿色的制服紧身裙,配着黑色网袜,有点夸张,以至于让人记忆深刻。

作者当时住在米拉玛雅的一个酒店,酒店坐落在海边。随后,他抵达了哈瓦那,参观了哈瓦那大学。整个大学的建筑风格是恢宏壮阔的,有连绵的石阶和硕大的圆柱。花园里有葱郁的树木。

教室采用的是西班牙式的双扇木门,教室非常宽敞,每面墙上都有三扇敞开的,一直连到天花板的巨大木窗。窗外映入眼中的是绿色,清脆的鸟叫时常想起,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感觉到教室并不是扎根于地面,反而像悬挂在树梢上。

学生的座位是呈扇形的,围绕着讲台分成三个区域。不管是从学生的穿着还是课堂里的氛围,处处显示着一种欧美自由风格。

在哈瓦那大学里,其中最著名的法律系是古巴热门的专业之一。作者真实的感觉到,校园里的学生和大街上行走的古巴人非常的不同,在校园里,男同学精神抖擞,都是一头短发,女孩们则穿着朴素,但是样式却是比较新颖的裙子。遮挡不住的青春光芒。

第一次来古巴,除了拜访大学,作者心里有一个埋藏已久的心愿,他非常想参观一下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古巴的故居。

海明威的故居在城市的东南郊,找了私家车,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作者对海明威的生平有一种近乎朝圣的着迷,20岁的时候,他就曾经去巴黎旅行,第一时间去了海明威曾经租住过的公寓参观。

到了这里的海明威故居,到了瞭望山庄,作者深刻地觉察出这里的环境与巴黎截然不同。

故居里被隔成八个面积不等的空间,起居室里挂着一个巨幅的斗牛士油画。房间的装饰风格硬朗,只有印满花的布沙发显示着有点偏女性化。通向后院的一个走廊被用作了餐厅,书房有大小两间,但是作者发现名气越高的作家往往越喜欢选择面积更小的书桌。

后来为了方便写作,海明威干脆把打字机挪到了卧室的一个半身高的书柜上,他则站着写作。

在拜访了瞭望山庄五次以后,作者内心依然很迷惑,他仍然不记得门的存在,难道是因为这里空间与空间之间没有边界感吗?因为这里真的太通透了,视线掠过一览无遗。

整个宅子给人一种露天庭院的氛围,却有着如手工折纸般的简朴,它充满着直角,唯一的曲线,出现在餐厅和卧室的拱门上。

宅子呈现出来的整体美感,因为海明威的私人收藏更加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从非洲狩猎所得到的标本,还有一些私藏的画作和纪念品,还有在浴室门背后的白墙上用黑色铅笔写下的文字,都成为了这座充满着文学气息宅子里的点睛之笔。

山庄里有多册的藏书,海明威在这栋宅子里生活了22年。宅子就是建在山坡上的,沿着林间小径走下去,会看见一个天蓝色底面的游泳池。庄园的尽头是海明威的钓鱼船。

在作者的介绍下,我们也仿佛看见海明威把这座宅子赋予了灵魂,虽然它就像一个旅客,但随时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离开。

宅子里的船作家赋予了更深的意象,它象征着远征,同时也可以是超越。和海明威作品中描述的一样,生活可以拥有磨难,但是只要不放弃,永远不会被打败。只要努力,也终会有美好的明天到来。

《飓风掠过蔗田》这是一部让我们增长见闻的书籍,同时,也让我们对古巴有了更深地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古巴电影,提到古巴草莓与巧克力的味道。看见冰激凌丰盈绵密,呈现出来劳动人民的壮实感。

当地的发达程度与食品的好坏其实是有着直接关联的,作者从古巴的一草一木,从古巴的气氛和人的状态,从曾在古巴热土上发生的那些事件中,看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所呈现的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特色。这样一部古巴见闻录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生命的旅途必将会因为我们那些存在的记忆,而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一处归宿。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人生终究是值得珍藏的,凋敝的只是岁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x/1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