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利西茨基(ElLissitzky),苏联犹太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印刷家、辩论家和建筑师,俄罗斯先锋派的重要人物。与导师马列维奇共同发展至上主义,对后世包豪斯、风格派艺术以及解构主义具有重要影响。

年11月3日,生于立陶宛的一个中产犹太家庭。

在白俄罗斯小城维捷布斯克长大,自幼表现出对画画的喜爱。13岁时被送到犹太艺术学校学画,师从学校的创办人耶胡达——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犹太画家,使用犹太人的传统语言依地语进行教学。他的另一位得意门生为马克·夏加尔。

年,申请圣彼得堡的一所艺术学院时因犹太身份未录取,辗转到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工程。读书期间,在欧洲各国游走,沿途带着画本临摹建筑,蹲在路边画速写。

一战爆发迫使他返回俄国,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在不同的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其时俄国政局动荡,沙皇统治逐渐没落,加诸犹太文化的种种限制得以松绑——其中包括允许发行希伯来文字出版物。籍此机会,他投身犹太艺术复兴进程,与另一位艺术家下乡采风,研究依第和希伯来文献、喜剧,走访各地考察传统的犹太建筑样式,收集犹太教堂的装饰图纹;开始涉猎书籍设计,创作犹太儿童画本;也开始设计展览,帮助不同的犹太艺术家开展。

这股犹太艺术的复兴潮流在后期一部分转向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另一部分则转向社会写实主义。这也是他作为一名设计师的起点,是对他所倡导的艺术信条的实践——艺术家应该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推动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这一点贯穿他艺术生涯、教学生涯始终。

年,开始他的教学生涯,最初在犹太艺术学校当艺术老师。

年,应夏加尔邀请,回到家乡,在新成立的人民艺术学院教授平面设计、印刷以及建筑。他本人的创作主题也从早期的犹太文化研究转向建筑与书籍设计。经他介绍,至上主义的创始人马列维奇也在同年加入这所学校,两人彻底改变了学院的风格以及发展方向。

至上主义艺术家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平面上,他则另辟蹊径,为至上主义的空间元素——比如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形——注入空间感、节奏感,通过旋转视角或者坐标,构造出新的表达语汇。这种风格被冠名为Proun,他本人的定义是“从平面画作向建筑的转变状态”。不仅是维度上的变革,Proun作品更特别的一点是,他在创作时,往往带着明确的社会目的,比如在作品中注入希伯来元素,用对待建筑的方式安排字母的布局。这些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对置身变革中的俄国未来社会形态、社会建筑的乌托邦构想。

期间最为人所知的平面作品是宣传海报《红色刺穿白色》。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俄国内战,红色代表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变革者,而白色则代表保守主义。简单的红色尖锐三角刺破白色空间,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确而直白。

年,辞去教职,再一次离开俄国,以文化大使的身份出访德国,建立德俄两国艺术家的交流。逗留期间,他创办了一些期刊,宣传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另一方面也参与了多项展览设计,推广俄国艺术。此后他还在瑞士、荷兰等不同欧洲国家来往,结识了不同艺术流派的活跃人物,与达达派艺术家KurtSchwitters一起办杂志,结识著名德国字体设计师JanTschichold并成为终身好友,与包豪斯代表人物LászlóMoholy-Nagy、荷兰风格派创始人TheovanDoesburg等频繁交流互访,在交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理念逐步发展。

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与俄国犹太作家llyaEhrenburg创办的期刊《物品/物体/物件》。这本期刊主要向西欧介绍苏联当代艺术,内容跨度广,涉及不同艺术媒介,在风格上则主要集中在新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作品。杂志以德语、法语和俄语三个语言版本出版。在创刊号中,他写道:“构成主义的方法论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不仅是对于现行经济、行业发展,还会改变现代艺术心理。”

19年,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集《为了声音》设计封面和插图,通过简单利落的几何图形传达出诗人所表达的节奏以及感情,营造出革命年代所特有的氛围。如今工具书中常见的页边阶梯式目录,设计始源即是这本书。

他认为书籍是一种永恒存在、具有神奇力量的物品。书的力量穿越时空、文化、个体差异,将信息传达到各位读者——这种影响力是其他艺术媒介难以企及的。也正因此,在他创作生涯后期,他对这种创作形式越发感兴趣。

年,设计大柏林艺术展的展场。他将自己的平面Proun几何构成改造成空间装置,按照Proun重构了一个空间,观者在参观时仿佛漂浮在画作当中——这也是他作为现代艺术家的首创,将观者当成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进行创作。

年开始,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展览设计中。他在欧洲多次组织了与现代艺术相关的展览,回到苏联之后,则更多地投入到国家形象的展览设计中。年,设计《呼捷玛斯建筑学》封面。年,为苏联在科隆的Pressa展设计的展馆。在展区中,他在室内外放置了多个屏幕,结合具体的实物展示——比如木制品、漆器、纺织品和照片,营造了一个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空间,让观者在浏览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苏联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展览设计得到媒体、评论界的称赞,也吸引了“最多的游客,偶尔因为过于拥挤而不得不暂时关闭”。

0年-年,设计建造了?Огонёк?杂志的印刷厂,印刷厂的窗户非常特别,由大方形窗+小圆形窗构成。

他的艺术才能很好地服务于苏联宣传。

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为《一切都是为了前线!一切都是为了胜利!(我们需要更多的坦克)》。

利西茨基对于设计的贡献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本人是一位践行者,参与到多个平面设计以及展览设计项目中,许多设计成为后世设计典范。另一方面,如上文提及的他对构成主义、包豪斯、风格派等艺术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DmitriBorisovichKabalevsky),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0年,6岁开始学习钢琴,当时死板老套的教学方法让他不能随意发挥的即兴演奏,无奈放弃了音乐的学习。

大革命前夕,读小学的他由于音准不好,学校婉拒他加入合唱团。

8年,重新开始学习音乐。

年,考入莫斯科第三音乐学校。

19年,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班和作曲班,师从米亚科夫斯基学习作曲,跟随戈利坚韦泽尔及斯克里亚宾学习钢琴。

年,从作曲班毕业。

0年,从钢琴班毕业——他创作的毕业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成绩优异,并留校任教,担任音乐作品分析、乐队风格史以及音乐文献课的老师,而后教授作曲。

年,苏联作曲家协会成立以后,他参与筹划和组建了莫斯科分会,撰写了很多论文评论当时的苏联音乐和作曲家;同年,创作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3年,为纪念列宁而创作降b小调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标题“纪念列宁安魂曲”,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悲壮,并引入了人声合唱。

4年,创作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8年,创作电影音乐《肖尔斯》、组曲《丑角》,并且被聘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同年,根据罗曼·罗兰小说为题材写作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8年重新修改,年获列宁奖金。

年-年,担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

年,创作剧本音乐组曲《发明家与喜剧演员》。

年,日丹诺夫对作曲家进行“形式主义”批判时,一开始曾被列入黑名单,但后来他的名字被撤掉。

年-年,担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的副主任。

年,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

年,开始担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同年,创作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6年,在莎士比亚戏剧配乐基础上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又称为“音乐素描”,由十段音乐构成,具有强烈的戏剧力量。其规模与交响性堪与同一题材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组曲媲美。

9年,创作钢琴曲《六首前奏与赋格》。

年,开始担任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为纪念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牺牲者”而作交响与声乐作品《安魂曲》,用史诗般宏大而深刻的旋律与管弦交响,刻画了苏联人民、军人、痛失爱子的母亲、孤苦的儿童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苏联英雄公民为和平而进行的卓绝斗争。作品以其强烈的感情、深刻的内容以及鲜明的时代精神而获得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奖。

4年,创作协奏曲《钢琴与乐队狂想曲》。

5年,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5曾获得艺术学付博士学位);创作《纪念戈尔洛夫卡城的英雄们》。

7年,创作钢琴曲《迥旋曲的宣叙调》。

8年,创作《布良斯克英雄安魂曲》。

9年,开始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

1年,为苏联教育学院正式会员;同年,编写钢琴曲《抒情歌调》。

5年,编写歌曲《莱比锡大合唱——友谊之歌》;同年,为钢琴与弦乐而写协奏曲《布拉格协奏曲》。

7年月18日,逝于莫斯科。

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体裁丰富多彩,占重要地位的是四部交响曲,其中第三、第四部是交响乐团与合唱的结合体,还有3首钢琴协奏曲、舞剧、歌剧《克拉梅西的师傅》和《不可战胜者》以及钢琴奏鸣曲和声乐作品。在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中青少年主题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呈现出一种明朗、愉快、活泼、向上的情绪基调。

除了音乐创作活动外,卡巴列夫斯基对本国及世界音乐教育活动的推广与提高几乎倾尽了毕生心血,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音乐教育理论观和音乐实践活动标准,并依据音乐教育的实践撰写了多部理论专著和大量文章,如《怎样给孩子们讲音乐》、《三条鲸鱼和其他》以及几十篇关于音乐教育思想的论文集。特别是在其主持下制定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大纲》,最终被确定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文件,并上升为苏俄国家标准。

作为一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擅于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相较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同时代作曲家,他更擅于规避迫害与中伤(当时许多音乐家都无法避免),从而得以始终留在决定艺术政策的阵营中,确立并维护艺术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文艺争鸣》丁嫚莉

帕蒂·史密斯(PattiSmith),美国摇滚女诗人、画家、艺术家,0年代美国朋克音乐的先锋人物之一。她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和魏尔伦,以及艾伦·金斯堡等垮掉派文人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迷幻色彩。被誉为“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和“朋克教母”。

3岁时,一家迁往费城;9岁时,又搬到新泽西州的城镇伍德伯里。

高中时,接触到亚瑟·里姆博德描写救世的诗歌、Beats的作品以及诸如詹姆斯·布朗、滚石、大门和鲍勃·迪伦等音乐人及乐队的音乐。

曾入学格拉斯伯勒州立教师学院,但因为意外怀孕而终止学业。她把孩子生下后交给别人领养,自己到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工人。

7年,来到纽约,在一家书店工作。遇见前卫摄影家罗伯特·马普尔索普,虽然他们的浪漫情缘因为罗伯特是同性恋而终结,但他们一生都保持着亲密的友谊和艺术伙伴关系。

9年,和妹妹前往巴黎,在街头表演挣钱。

回到纽约后,开始参与地下音乐会,同时进行诗歌创作;结识在唱片店做店员的吉他手兼摇滚评论家莱尼·凯伊。

1年月10日,在莱尼·凯伊的吉他伴奏下,于波威里的圣马可教堂举行了她的首次公众阅读会,很快成为纽约艺术界的后起之秀;同年,与山姆·谢泼德合作创作并演出了半自传体的戏剧《牛仔嘴》。

年,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第七天堂》,获得了好评,但卖得很少。另外两本诗集《清晨之梦》和《维特》同样受到了高度赞扬;为艾伦·拉尼尔的专辑创作了一些歌曲,包括《DebbieDenise》、《CareerofEvil》、《FireofUnknownOrigin》、《TheRevengeofVeraGemini》和《ShootingShark》;还为摇滚乐杂志《Cream》、《Rock》等写文章。

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

4年,和莱尼·凯伊、吉他兼键盘手查理德·索尔组成乐队,开始在纽约定期演出,名气越来越大;6月,乐队发行了一张单曲碟《HeyJoe"b/w"PissFactory》,使乐队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其中真实的DIY风格至今仍在影响着朋克摇滚;在CBGB酒吧的一次演出后,鲍勃·迪伦找到后台与她认识。

5年,乐队成员增加了吉他/贝斯手伊万·克拉尔、鼓手杰伊·迪·道赫蒂;7月5日,发行首张专辑《Horses》,受到评论界热烈吹捧,被誉为朋克音乐的开山之作。词作触及女同性恋、自杀和不明物等问题,首次实现摇滚与诗歌的结合,对摇滚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年后,《滚石》音乐杂志将《Horses》评为“这个时代张最伟大专辑”的第6名。第一首翻唱范·莫里森的《Gloria》中的歌词“Jesusdiedforsomebodyssins...butnotmine.”(上帝因为某些人的过失而死去,不是我的)是摇滚乐最著名的歌词之一。

6年,一家电台播放了乐队的专辑,并将其列为最有先锋特点的音乐作品,与当时的最有实验精神的开放式音乐作品放在一起;发行专辑《RadioEthiopia》

7年1月,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演出时不幸跌下舞台,摔断了靠近颈部的两段脊柱,结果不得不退出演出进行治疗。休养期间,写了另一本诗集《空想》,与布鲁斯·斯普斯汀共同创作了《BecausetheNight》。

8年,发行专辑《Easter》,其中收录了她最著名的作品《RocknRollNigger》。该作品为那些活在主流之外的人摇旗呐喊;7月7日,登上《滚石杂志》封面;复活节那天在CBGB组织了“复活”音乐会。。

9年,发行专辑《Wave》。

0年,与底特律著名的摇滚乐队MC5的前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结婚生子,淡出歌坛。

8年,复出发行专辑《DreamofLife》,再次消失。之后完成了一部诗作《白日梦》,并在诗会上做了现场朗诵。

4年,在她的丈夫和哥哥逝世后,她的好友R.E.M.乐队成员迈克尔·斯普洛和艾伦·金斯伯格说服她重回音乐界。

5年1月,与鲍勃·迪伦有一次短暂的巡回演出。

6年,发行专辑《GoneAgain》,主打曲目是献给科特·柯本的《AboutaBoy》。她是柯本的崇拜者,但是对于他的自杀,她感到愤怒多于悲伤。《滚石杂志》引用了她的评论,“当你看到你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