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一季度征稿时间:年1月1日至3月31日

一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4月9日

我们的知青老师(纪实文学)

-------观“长江支队”70周年纪念活动想起

文/李红宇

我是在打开手机的瞬间,突然看到沁源县隆重举行“长江支队70周年纪念活动”视频的。一看到这,我便来了兴致,因为赴福建的长江支队中有我村两个人,一个是宋斌,一个是李华(又名李福贵)。他们是年遵照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参加进沁源二百四十多人的支援南方队伍的,他们两个都在福建,这是我们村的骄傲,于是对这个活动报道感了兴趣。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纪念活动的视频中,看到了南下老前辈宋斌的儿子王勇军,他以福建南下干部后代、沁源协会会长的身份出现在活动屏幕上,并讲了话,他曾经是我们村的知青,也是我们的老师。

图为:王勇军老师在沁源县长江支队70周年纪念活动仪式上讲话

看到王老师,感到很亲切,我的思绪不由得被拽回到小学时代。

还在70年代的时候,有一年,我的邻居王绍仁家就多了一位外面来的人,高高的个子,白白净净的,一眼看过去就是城市人,他就是王勇军。他的小名叫小毛,在我们村上始终都这样叫他。听大人说他是王绍仁的侄子,从福建回来,是到村插队的知青。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可对王老师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的,记得那时候的他也还很小,刚刚高中毕业。记忆中的他个子很高,人很瘦,一头略带自然卷的头发,高鼻梁,说起话来声音很轻,很细,他一般很少说话,给人的感觉很腼腆。

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那个年代国家的政策,王勇军是他父亲宋斌主动报名让他回家乡插队的,这是他叔父王绍仁说的,是让儿子回家乡锻炼一下,希望儿子为家乡做点事。

他刚来不久,他叔就送他到大队主任那里了,开始跟生产大队一起下地干活,就和社员们一样,浇水、锄地、割庄稼、担大粪,什么都干。

有一次,队里安排他到担茅粪组里,往地里送粪,从城市长大的他连担子都不会挑,热心的村民帮他把粪舀了两个半桶,觉得他不习惯,受不了。他别扭着刚挑起来,东倒西歪还没有走出几步就挑脱了,大粪洒在他腿上和鞋上,顿时他的脸涨了个通红,蹲在地上捂着脸哭了。当时村人们都认为这个城里的孩子一定不会呆下去的,可没想到他偏偏挺下来了,一呆就是好多年,直到国家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才离开我们村的。

那时候,我们村的学校是整个乡里最大的一所七年制寄宿制中心学校,周边村的学生都在我校就读,学校规模很大,但公办老师却很少,教师队伍的配备就成了很大问题。当时社会对教学是不很重视的,缺教师的学科因为没有老师就不开了,学校把搞文艺、勤工俭学都列入课程表里。

后来学校因缺老师,大队干部觉得人家是外面回来的高中生,就派到学校,就任初中的物理、化学老师了。那时候他不挣工资,是记工分的。从王老师进校后,一直空缺的物理、化学才开设起来。他什么学科都能代,数学、语文、美术等,那个年级缺老师他就顶上,那科没有老师了,他就接过去,有了他以后,才补齐了教学缺项的短板。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村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那些年几乎每年都有考进高中或者大专院校的学生,姚壁学校也因此闻名遐迩。

当时我们还在低年级,清楚地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画的是“古田会议”会址,现在还能记得那幅像彩虹一样的拱门上,用红色的的粉笔描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大字,和我们看到的图片中非常相似。他操着一口福建口音骄傲地对我们说那是他生长的地方,他给我们讲解关于古田会议的历史背景,当时我们其实听不懂他讲课的内容,但爱听他的讲话,觉得新鲜动听。现在时隔几十年了,对于王老师的一切仍然记忆犹新,他的字很隽秀,历史知识很渊博,他的讲课生动有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真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子。

他始终拥有着一颗童心,课堂上他是一个学生敬畏的好老师,下来后他便和他的学生们打成一片,说学逗唱,拉二胡,弹钢琴,让学生们和他一起睡觉,因为他胆子小,不敢一个人睡。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早已成为他真正的家。

(记忆中王老师美术课上给我们画的画,永远留存)

国家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山西大学就走了。走的时候因为不能够接受离别的感伤,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一个人刚乘车到了县城,他的学生们就骑车追到县城,个个汗流浃背,在车站相遇的那一刻,师生抱在一起,哭的泪流满面,离别情景震撼着在场的人们,也深深刻在师生们的记忆中。

还记得他刚来我村的时候,他的福建话当地人听不懂,他就生搬硬套我们当地的土语,通过几年的生活交流,在他离开时已经是一口地地道道的土话了,他还学会好多沁源秧歌。在每年正月里都由他组织村民闹红火,扮演各种角色、排练节目、编写剧本,样样都行,那些年在我村传统文化活动中他是主力。经过几年的劳动和生活他早已经溶进了这个原本陌生的大家庭中,成了真正姚壁人。

从视频中看到岁月已经带去了他曾经帅气的容颜,可我还是一眼就认出站在舞台上兴致勃勃的王老师。他没有老,在我村人们心目中、在我们每个学生的心里,他还是那么温尔文雅多才多艺的知青帅哥。

审阅:张今中

简评:作者深情地回忆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回忆一位师者的高蹈清秀的风范,从师者那里作者感受到了文化与知识的伟大力量。

终审:刘俊鹰

作者简介:李红宇,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从事乡镇工作,热爱文学,闲暇之余写有随笔、散文习作,部分作品被不同杂志社发表。有三百余篇散文集于个人文集《狂人日记》中。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咨询出版扫码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