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

上图这种像麻将的东西是什么?

这几天,奥巴马去了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国家

——古巴

Googl也可望在古巴开放

有媒体称

“目前世上仅剩两国不能正常上Googl

分别是朝鲜和其他国家...

古巴这个谜一样的国家

到底长哈样?

本篇精选了99张照片

记录了走过哈瓦那街头的

形形色色的人

你可以从他们脸上

读出形形色色的生活

也可能有更多

你读不懂的表情

和故事

所以,我们直接把摄影师给你请来

他们是一对夫妻摄影师(也是媒体人)

走过了19个国家的多座城市

3月5日(周五)1点

他们来到「迷路话局」古巴专场

和主持人尹慧子一起

和你聊聊古巴

(入群暗号在文末)

消失的加勒比乐园

文:支支/图:支支、Onic

在从坎昆飞往哈瓦那的飞机上,后座的一位古巴老人问旁边的年轻人,为什么来古巴?年轻人回答:因为古老。

作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曾经的“后花园”,海明威称之为“命运归宿的地方”,古巴就像一位披着面纱的迟暮美人,一直令人心驰神往。将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封锁和自我封闭,让这座原本喧嚣的加勒比乐园慢慢地被岁月尘封,人们向往的新世界就要来到,但旧世界迟迟也不愿离去。在从坎昆飞往哈瓦那的飞机上,后座的一位古巴老人问旁边的年轻人,为什么来古巴?年轻人回答:因为古老。是的,这几乎是所有旅行者们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华丽颓败的殖民建筑、跑满街却随时等待抛锚的美式老爷车、依旧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派生活方式……让这个GPD不高,但教育和医疗体系异常发达的国家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位异类,异乡客对它的颓废和“原生态”充满好奇和遐想,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则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冲破它的藩篱。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在纪录片《乐士浮生录》中展现的革命四十年后的哈瓦那街景,在样貌上和五十六年后的今天如出一辙,只是现在,愈发显得粗粝和破败不堪。无所事事的、长着混血面孔的男人和女人们,日复一日地吹着来自加勒比海温暖又潮湿的海风,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坐或站,或倚靠在墙角,静默地宛若一座座被时光凝固的雕像。“热带天堂”曾是年革命前美国对古巴的形容。那时的古巴,聚集着来自欧美的疯狂游客、绅士名流、冒险家和黑手党,奢华赌场、高档夜总会和一切人世间的纸醉金迷……所有这些在革命胜利后戛然而止。带有强烈自尊心的古巴人相信菲尔德·卡斯特罗这个热情的左派革命者能帮他们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骄傲地对抗着外面的一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但这个选择让他们在赢得所谓的“独立和公平”后却失去了“自由和体面”,在外交部对面废弃的何塞·马蒂体育馆看台下,有人曾悄然写下“自由”二字。半个多世纪以来,古巴凋敝的民生经济从未获得任何改善。物资的严重匮乏让很多心高气傲的古巴人放下颜面并不失任何时机地向游客索要他们能想到的任何东西,CUC(俗称红比索,类似于兑换券,1CUC大约相当于1欧元)、防晒霜、钢笔、唇膏、衣物甚至毛绒玩具和味精。在哈瓦那街头偶遇一位名叫梅萨的黑人姑娘,她声称自己是一名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兑换9个CUC,而这些钱在哈瓦那著名的“五分钱”小酒馆甚至连两杯海明威最爱的Mojito都付不起,顶多也只能换来国营商店三瓶中国产的进口酱油。尽管大多数民众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但古巴的政局却一直相对稳定,没人能说得清革命前后到底哪个是古巴人更想要的世界。人们一边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头像画在街头、挂在家中、纹在身上,甚至刻进灵魂;一边又堂而皇之地将印有美国国旗的各式衣帽穿戴在身上,并热切期盼着他们的亲人从佛罗里达海峡对岸的“迈阿密乡下”(50年代的哈瓦那人曾把迈阿密轻蔑地称为“乡下”)寄来数额不菲的汇款。而那些在美国没人的平民百姓,只能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和有限的政府配给忍气吞声地过生活。年1月17日,美古两国冰释前嫌,宣布恢复被中断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交关系,美国将古巴从“邪恶轴心”外围国家名单中去除,曾用来遮挡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的面黑旗也被古巴政府一一撤下。如今,改变了称谓的美国驻古巴大使馆门前,每天都有无数古巴人顶着烈日排着办理美国签证的长队。梅萨告诉我,这辈子她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美国。尽管美古交恶长达半个多世纪,但美国文化却早已渗透到古巴的每个角落,如果说西班牙人改变了原始的古巴,那么美国人则一手塑造了现代古巴。在古巴流行的“数据包”(存有各种数据的移动硬盘)里,有一半以上的电影和音乐来自他们的敌人,年轻人身穿美国文化缔造的英雄和偶像,喝着与可口可乐无异,却更加廉价的Tucola可乐,一心向往着海的另一边。在海的对面,居住着二百多万古巴裔美国人,当年的逃离让他们选择了新的生活,而留在古巴的人,则过上了另一种人生。每年,都有高达6亿美元的个人汇款从美国流向古巴,不少人就是靠这样的海外接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我在哈瓦那中心城区居住的民宿主人卡洛斯就是一位受益者,除了母亲、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他的大多数亲戚都定居在美国的迈阿密。卡洛斯靠着还算殷实的家底和来自海外的现金将房子装修后开起了Casa(即古巴的民宿),西班牙人长相、发福的身体、流利的英语,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巴中产阶级形象。在卡洛斯家,似乎感受不到古巴的物资匮乏,冰箱里总是塞满矿泉水和当地的Cristal牌啤酒,随饮随取。早晚餐的供应也算得上丰富,水果鸡蛋肉类一应俱全。当然,“InCuba,Nothingisfr”,除了每天5CUC的房费,普通的早餐需要5个CUC,相当于古巴普通人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在古巴,外国游客的任意一笔消费,都可能是古巴人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收入。而这些值钱的红币,最后都落入CUC阶层(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都是当地币CUP,被称为土比索,1个CUC大约相当于4个CUP)和政府(对于民宿,高额的税费自然少不了)的荷包。古巴一再强调并引以为傲的公平正被隐性的贫富差距吞噬着。去年1月被美国释放的“古巴五人组”组长赫拉尔多·埃尔南德斯在回到祖国后坦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古巴人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你无法避免社会上出现不平等,但我们必须找到一套制度,能更多地帮助底层人民,能生产财富并保证经济运转良好,古巴目前的状况一部分要归咎于美国的封锁,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人都想挣到CUC。自从卡斯特罗务实的弟弟劳尔执政以来,古巴开始了一系列“变革”,年政府宣布放宽限制,鼓励民众个体经营。很多当地人开始做起了小买卖,并试图从日趋繁荣的旅游产业中分得一杯羹。除了油水颇丰的民宿产业,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开放也让曾经“华而不实”的美式老爷车重新焕发着生机。而在此之前,人们更青睐结实耐用耗油又少的苏联产拉达轿车。如今早已成为古巴名片和象征的老爷车大多都是富有的美国人在逃亡时留下的。年革命成功,这些私家车被没收为国有,后来因为出台了允许个人交易年之前出厂的二手车法令,老爷车才得以进入一些稍富裕的古巴家庭。九十年代,为了缓解因汽油不足带来的公共交通压力以及开展旅行业,政府允许部分私人老爷车改为出租车,但从年开始,私人出租车因“助长了黑市汽油交易”一度被停止发放执照十年。好在,明智的劳尔最后又让它们重现街头。走进国会大厦附近,你会看到广场上停满修葺一新的彩色敞篷老爷车,司机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礼帽,等待着出手阔绰的异国游客,随时准备着在马拉贡海滨大道兜上一圈并大捞一笔。而那些略显朴实的老爷出租车则忠诚地履行着“为当地人服务”的宗旨,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随叫随停。从海明威故居到老城中心,15公里的路程两人只需要1CUC,绝对童叟无欺。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关门时别太用力,以免车门掉落。那些年逾古稀的老爷车终会完成使命消失在古巴凌乱的街头。或许,我们该庆幸这种改变,古巴一位女作家在听完奥巴马关于两国建交的演说后说:“长达半个世纪以来,古巴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权利的声音。而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听到两种不一样的声音。”对于外面的世界,从回避到正视,古巴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曾经强硬的卡斯特罗,在罗马教皇方济各造访时,身穿一身阿迪达斯,也许,正是对这场改变的认可吧。

……

嘉宾:支支

图片摄影专业毕业

行走过19个国家多座城市

做过杂志摄影记者、专题编辑、图片主编

嘉宾:孙一冰(Onic)

人文纪实摄影师/旅行者(《孤独星球》《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撰稿人/平面设计师,Gttyimags签约摄影师;穷游网《美国66号公路穿越之旅》作者;豆瓣阅读电子书《偶遇人物志On》《银盐印度》作者;《飞鸟之旅》写真集摄影与书籍制作者;《上帝之眼II》摄影书作者之一,爱摄影工社出品;糖蒜广播旗下《糖蒜爱旅游》,《齐摸机》节目主播;游戏广播《机核网》节目主播;摄影广播《蜂鸟说》节目主播。

主持人:尹慧子

尹慧子:iWkly周末画报编辑

独立策划《陈荣辉:我和难民的15天》、韩萌《两者之间-中国孤儿在美国》展览;参与策划年萨尔加多上海《创世纪》个展、年上海国际摄影节;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摄影系。

3月5日1点(北京时间)

支支与Onic作客「迷路话局」

聊聊他们经历的古巴

请准备好你想探讨的问题

长按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t/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