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青春痘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2/8582703.html
编者按:为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后蕴藏的华侨故事,进一步通过互联网传播、弘扬五邑华侨文化,在江门市委网信办指导下,江门新闻网、江门市网络文化协会精心挑选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台山博物馆等代表性馆藏物件,通过短视频的传播、表现方式,让老物件“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

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要保护好“侨批”文物,加强研究,

教育引导人们

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

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

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这里的“侨批”,

在我市一般叫银信。

“五邑银信”

正是五邑籍海外侨胞家国情怀的历史见证!江门这几名90后通过视频重现银信的百年传奇

“五邑记忆”

《一封特殊的信》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是一首在民国年间流传在江门五邑民间的台山歌谣,形象而贴切地描述了侨眷望眼欲穿等待银信的焦急而又无奈的心情。百多年前,五邑华侨远渡重洋,努力拼搏,从事最为艰巨的工作,忍受着背井离乡、抛妻离子的感情磨难,而支撑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与责任。他们省吃俭用,通过“银信”,将积攒的金钱源源不绝地寄回家。△年从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寄往香港上海银行的汇单(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银信”的内容一般关于汇款应该如何使用、家庭开支情况、儿女的读书、嫁娶以及家族生意好坏、家乡是否安全等等。久而久之,家乡的“银信”便兼顾两地的邮寄和分发,收取一定比例的邮资,相比邮汇收费便宜,所以较受欢迎,进而在五邑地区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当时台山、开平有些街道甚至形成了银信商号一条街。就这样,当地人靠海外侨胞寄回来的银信住上了大屋,乡村也因此修建了一条条新路,甚至不少学校也是由侨胞捐建,他们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

每封银信的内容都不一样

只要细细品味,就很有故事性

如果将所有银信连结起来

就形成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故事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01

一封银信

字里行间透露亲人之间的挂念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了开平塘口镇龙安里周氏家族成员寄回乡给儿子的一封银信,信里写道:“汉民吾儿知悉:久未受(收)到来信,甚念!自内地失落以来,未知你个人在家如何?美国邮局不接书信,中国银行不接汇款。故各人无法寄银回家……现下联军向前猛进,料战事当不久可望和平实现,若此处战事和平时,吾即返回美国……我现在外安好如常,请勿念!若受(收)到此信速速回音。若美国邮局通汇时,吾当即寄银回家可也……”简单的话语,字字句句无不表露对身处战火纷乱的家乡亲人的无比挂念。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

02

远在海外

热心捐资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上图书信为李儒哲写给叔父李圣道,说明为建立本族学校而在海外募集资金的事情,并详细列出捐款、支出的详细清单。书信的寥寥数语中,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捐资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03

购买公债

帮助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

由居于台山的陈明沛写给在菲律宾的兄弟陈明礼的信。信中提到年10月10日,广州失守。侵略者旋即又向西入侵佛山,“陈村大良城亦相继失陷”。五邑地区和佛山仅一江之隔,五邑人民心惶惶,纷纷逃难。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广大海外华侨群情激奋,毁家纾难,帮助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信中提及陈明礼购买了五百一十五元的救国公债便是其中之一。04

两张薄纸

便是亲缘血脉的彼此承诺

△李心礽从古巴哈瓦那寄往台山的银信翻摄

八十多年前的江门是个资源短缺、谋生极为不易的地方。李心礽就出生在台山取县水步镇,横塘脑头村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和其他人一样,迫于生计,他很早就选择出洋到古巴亚湾埠(今哈瓦那)谋生,夫妻二人分居两地数年。在那个年代,丈夫旅居海外赚钱养家糊口,妻子留乡生儿育女,也是五邑特色华侨家庭的写照。一日,李心礽收到妻子黄氏家书一封,信中写道,妻子已为李家成功诞下一子,取名“家沪”。这对出洋十几年的李心礽而言,无疑是喜从天降,光宗耀祖,尽守了孝道。在那个没有电话、电邮、视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t/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