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电影《重庆森林》中王菲《梦中人》的原版,曾经一度在大脑中单曲循环。无论被梦境桎梏还是被现实锤炼,不必给自己太多困扰,用力爱着当下,makeeverydaycount.

Sep.28TH

DUODUOLANDJOURNAL

01

电影之路:

误打误撞进入北美传媒圈

我本科的专业是冲动下选择的filmandmedia。在申请本科时,我并没有非常专一地决定一定要学习影视专业,当时有投递影视、商科、教育等等,最后因为自己的经历,选择了媒体类的专业。

图/女王大学新生周

我对于媒体相关事物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因为父亲的摄影爱好,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单反相机,拥有设备优势的我在高中校园里成为了那个活跃的“记录者”,经常帮各种活动拍照、拍视频,慢慢就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培养起了我对媒体的兴趣,更是培养了摄影、剪辑的技能。

图/电影课

其实之前的我,对电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我真正开始对电影这一细分专业感兴趣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我的专业叫做filmandmedia,专业本身会在电影上有很多侧重。我在大一时修了一门电影方面的入门课,这门课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这门课由四个教授共同开设,为期一年。教授们都是对电影研究非常有热情的大牛,他们的课程也非常有趣。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在一节默片课上,教授整节课都没有讲话,而是将自己的发言稿一句一句打在屏幕上,以还原默片的质感。在这门课上,我感到自己在不断地获得灵感,被传递着对电影的热情,让我一下子就迷上了电影,在大二时候便选择了主攻电影这个方向。

图/电影课

#学报社:

我并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除了平时上课,我在本科期间参加了许多传媒相关的实践,其中一个很骄傲的事情就是我参加了学校的学报社。我们学校的学报和哈佛学报是全北美最古老的两家学报,它的运营模式就和国内很多校报都不一样。我们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媒体公司,从报纸的编辑、印刷到发行全部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一般的话,报纸上会分为不同的板块,比如说社论、体育、艺术、摄影等等,大家都在一个大的编辑室里,不同的板块间也会有一些交叉合作,大家一起创造了很多非常开心的经历。我们会几个人一起背着相机、拿着话筒,冒着大雪去各地采访,采访过参加市长辩论的候选人、参加抗议活动的原住民等等。采访完成之后就要独立写稿、排版,大家会一起在编辑室里专注在每一期报纸上,有时候会做到很晚很晚。在每一期报纸印刷出来的深夜,我们看着带着墨香的报纸,都非常有成就感。我还把一年中所有印刷出来的报纸贴了我家里整整一墙,现在想来还是非常感动。

图/学报社报纸

这段经历让我结识了拥有不同背景的小伙伴,以一个国际生的身份了解了加拿大文化社会的全貌,同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让我有机会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实习,以零背景的身份进到了一家广告公司。

#电影节:

作为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我还曾参加过多伦多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首次参加电影节时,我完全是以一个影迷的身份参与的。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和其他来自全球各地的影迷一样去抢票、看首映,在电影节上提问。我当时见到了像休杰克曼、朱丽安摩尔、茱莉亚罗伯茨,这样的影视巨星!那是我第一次感觉,我和电影产业竟然能够离得这么近。后来在英国交换的时候有机会去到柏林电影节,这一次就不单单只是一个影迷了,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去交流。我去参加了一些导演,比如贾樟柯、李安的工作坊,了解了如何去构建电影叙事、在电影媒体的制作上有哪些技巧等等,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学习,也领略了这些顶尖导演身上的电影人情怀。

图/柏林电影节

还记得是在贾樟柯导演的工作坊上,我有幸向他提问,询问他对于中国是否还会出现第七代电影导演的看法,因为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争论。没想到贾樟柯导演表示他不希望中国再有第七代电影导演。因为之前每一代导演的诞生,身上必然都背负着时代的烙印,比如第五代导演诞生于文革的背景下,第六代被改革开放孕育,但是当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里,比较不容易出现这样的时代性事件。贾樟柯导演更希望的是所有的电影人都能拥有更自我、更自由的表达,让电影走向一个个人化的时代。

当时他的回答对我有了很大的触动。并且更为机缘巧合的是,当疫情爆发过后,贾樟柯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又重新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结合当时的疫情状况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补充,表示疫情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可能会对一代人的记忆产生影响,或许会因此产生新一批代际导演。贾樟柯关于第七代电影导演的讨论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甚至还在网络上上了热搜。因为我的一个问题引发了知名导演表态,并且吸引了那么多电影爱好者参与讨论,让我不由得感慨万分,除了感到荣幸之外,也有一些骄傲之情,感到自己对电影好像也做出了一些小小的贡献。

参加这些电影活动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是让我觉得我真正地接触到电影产业。因为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永远都是电影理论或者电影制作的技巧,但是电影节除了首映、大师班,还会有很多有关电影市场的一些活动,有全球各地的制片人等等。你去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会对整个电影产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了解各国的发行商、发行系统,了解制作公司是怎样去运作的;二是我能在第一时间内欣赏到世界各地不同导演,甚至是一些不太出名的电影导演的作品,会欣赏很多小众的影片。在艺术方面,这些平时看不到的影片能在不经意间从某些维度给我启发。

02

交流之路:

与世界交流找到心之所向

在加拿大的整个本科期间,我参加了在古巴、北京、香港的三个项目,也去英国进行了一年的交换。最终,我认定了英国。

图/古巴交换

在大一到大二暑假我参加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我们学校和古巴哈瓦那大学的官方合作项目,需要在哈瓦那大学学习,并参访古巴的文化机构、外交部、艺术学院等等相关机构;也会和一些古巴革命的参与者、电影人交流,最后提交一份论文来完成这21天的调研。这次交流是我本科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经历。从古巴回来以后,我就直接去了北京,参加了另外一个项目——北京大学的国际暑期学校。这个项目所有人都可以申请,当时课堂上基本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修学分,顺便体验一下清北的生活。在大二的暑假,我又去参加了香港大学的暑校,学习的是艺术品拍卖和艺术馆管理,也借此机会参观了香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艺术馆、美术馆、拍卖行,包括佳士得、苏富比等等,在艺术上得到了很多熏陶。

图/古巴交换

从香港回来以后,我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去交换了一年,度过了我的大三。也是因为这段经历,我萌生了想要去英国读研的想法。首先在曼大的一年中,我学习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课,比如说当代的英国电影,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的华人教授开设的中国电影课,这些课都是我在加拿大没有学过的。其次在这一年当中,我发现英国的教育体系可能会更加适合我。加拿大和美国都是属于北美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说会比较自由,但我认为英国更偏向研究导向型,很多事情都要靠你自己。不管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你会有很多的机会去做自己的independentresearch。比如说我们在加拿大的时候,学校对成绩的考评标准会有比较分散的配比,可能一个项目只占10-15%,其他的分数会分给出勤、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但是英国很多课都是期末几千字的大论文占到总评分的%,这就会迫使你去做很多独立研究。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更能沉下心来做学术。

图/北大交换

在英国期间,我也有机会去参加了剑桥的一个openday,和剑桥电影系的系主任有过沟通,告诉了他我之前做过什么,他也给了我一些学术上的建议,我对整个学校的印象就非常的好,一下子就迷上了那里,我觉得那里就是我一定要去生活的地方,于是把整个的申请重心从美国转到了英国。

图/港大交换

这些交流、交换经历都是非常有趣的,暑校和交换能让我对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接触。至于为什么会参与这些项目,一方面是学校提供了机会。我们专业的学制比较灵活,有一半的学分都是选修课,只要我在海外交流时学的课程能在本校找到对应的类型,就可以转换学分。学校本身也有一些合作项目,满足一定的学术要求就能够申请。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就很喜欢旅行,会主动去寻找一些交流的机会,比如清北和港中文的项目是所有人都可以申请的,在这些不同的学校里上学的体验也会很不同。

03

追梦之路:

闭关准备只为梦校剑桥

#为什么一定是剑桥:

传媒专业有很多细分,在英国开设传媒专业的院校里比较热门的是LSE、UCL和KCL等,其他还有伦敦艺术学院这些艺术类院校。剑桥的电影传媒专业与这些专业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个研究型专业,不同于平时上课期末写论文这种模式,在剑桥可能一周只有一两节研讨课,其他时间都是和教授进行一对一的学术交流,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也因此这个专业会在申请材料和考核标准上和其他学校不一样。如果是申请其他学校的授课型项目,一般则不需要写作researchproposal,而是提交personalstatement。而剑桥最吸引我的点恰恰就是来源于这种学术氛围。作为英语世界第二古老的大学,剑桥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哥特式的建筑散落在大学城里,整个城市都回荡着教堂的钟声,在康河上划着船,就会感觉学术的神圣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是我在加拿大没有体会到的。因为北美的校园氛围感觉是非常自由开放的,就像是大型的美高,每个人在学校里都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在剑桥里就感觉每个人都是学者,沐浴着剑桥几百年的历史,霍金、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学校的一个过客,吸收着这所学校的光环。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图/Chris在剑桥

#剑桥申请全记录

从剑桥的openday开始,我就决定不管我申请多少个国家、多少个学校,剑桥永远是我的第一目标。所以我从大三暑假就开始把剑桥作为我全力冲刺的重点,也做了大量的准备。我申请的虽然是电影专业,但是其实比较偏学术和研究型,可能就没有像制作专业那样要求很多的作品集等等,但是一定要有比较亮眼的学术成果才能完成申请。我做的准备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和本校,包括我之前交换过学校的老师沟通,问他们要推荐信。其实到申请季的时候,每一个老师都非常繁忙,只有早早地要推荐信,他们才能更好准备。我当时在英国交时有做一些比较不错的independentresearch,所以有很多教授都愿意给我写推荐信,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能够申请成功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图/Chris在伦敦

第二个准备就是关于我的研究计划,我当时专门闭关读书,全心全意写作剑桥需要的researchproposal。因为牛剑选人的标准比较特别,他不一定要学术上最优秀的人才,也不一定要你专业特长上最顶尖,而是说一定要找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稀缺点,所以在申请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最大的不同。具体到学术上来说,我需要展示的并不是我学术的背景有多么强,而是我的学术成果能为这个研究领域做出什么贡献。

于是我就开始大量地读书,去找目前电影研究领域有哪些学术上的空白,我可以做些什么去填补。我当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好莱坞电影,我发现其实在这一方面,大部分人都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t/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