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作品《行走的人》

自年意大利威尼斯市举办首届视觉艺术双年展肇始至今,全世界目前已有多个双年展,其中有规模有影响的30多个,双年展模式逐渐获得了全球认可。双年展是一个城市的节日,每个双年展背后都彰显着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承载着双年展,双年展则用艺术的形式为城市赋能。

由于疫情原因,成都双年展延期到了7月,成为成都双年展历史上展期最长的一届。其“融”的核心理念,打破界隔、跨越边界,构筑了广阔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展现了成都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令本届双年展的规模与学术性在近两年的全球范围内也是值得一观的。

总策展人、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以公园为体、展览为用,成都双年展实现了“公园城市·艺术盛典”的举办立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其未来的持续在场性值得期待,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

纵观

年,双年展从“水城”驶向世界

日前,“水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宣布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推迟至今年4月举行。这是自年以来威尼斯双年展除了战争之外第一次推迟自己的计划。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

年4月19日,意大利威尼斯市出台《设立一个国内艺术家作品展出的双年展机制》。两年后,威尼斯在庆祝乌伯托国王和王后的银婚之际,举办了首届威尼斯视觉艺术双年展。第一场展览便吸引了20余万观众,威尼斯双年展自此一炮而红。两年一届的当代艺术展览新形式,成为双年展的肇始。年后,威尼斯双年展逐步增加了艺术门类,纳入了音乐、电影、戏剧等,成为一个多艺术学科综合性的艺术展览活动,并延续至今。

二战后,一些国家的城市开始效仿威尼斯,举办视觉艺术双年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年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年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掀起了举办“双年展”的热潮,先后有美国惠特尼、法国里昂、澳大利亚悉尼、德国柏林、古巴哈瓦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南非约翰内斯堡、澳大利亚新墨尔本、韩国光州、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本福冈等10多个城市举办了双年展。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多个双年展,有规模有影响的有30多个,它们大多以城市、艺术品种或美术馆命名。

视线转回到中国。年,“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油画)”首次提出了双年展的概念,揭开了中国举办双年展的序幕。8年以后,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国际性的双年展,中国开始进入双年展国际文化交流。进入新千年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年,成都民间也发起了双年展,拉开了成都双年展的序幕。

他山

“双年展之母”炼成记

当初,威尼斯双年展只要出示进入威尼斯岛的火车票就可以免费参观,这表明,首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在旅游业日益兴起的背景之下开办的,而促进本市旅游业发展,正是威尼斯双年展诞生的直接目的。当时的威尼斯市长可能没有想到,经过百余年的洗礼,威尼斯双年展这场艺术界的嘉年华已经成为全世界艺术家、艺术商人和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你来到威尼斯,你看到了数不尽的艺术,你去参加派对,你疾风骤雨一样地喝酒,你说很多胡话,当你回到你来的地方的时候,仍然在威尼斯的宿醉中不愿醒来。”这是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在《杰夫在威尼斯,死在瓦拉纳西》里的描述。“没有人能在短短几天内看完所有展览,但每个人都能找到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一块。”资深游客托马斯·乔恩这样评价威尼斯双年展。在疫情发生以前,每逢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即便是旅馆欧元一晚的高房价,需要购买16欧元的两天参观门票,需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些都无法阻挡全世界30多万名艺术迷蜂拥而至。

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持续为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在这场盛大的典礼中,最大赢家莫过于威尼斯本身。双年展举办期间,上百场展览,密密麻麻遍布于威尼斯海岛上的每一条街巷,全世界的当代艺术汇聚于此,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场。双年展效应为威尼斯带来了每年至少万人次的游客。作为“双年展之母”,代表着威尼斯双年展不可撼动地位的,莫过于那些“国家馆”。比利时早在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馆,英国、匈牙利、德国、法国、荷兰、俄国、美国也纷纷入驻,这些国家馆至今仍是双年展的核心之一。值得提及的是,这些场地并非免费提供给各参展国,把握着城市发展和展览开发主动权的,无疑还是威尼斯市政府。

发展一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双年展关于展览行业的服务已成熟,形成了特有的盈利模式,例如某些展览类别上限制参展商自带布展工人,而用当地工人则需支付每天每人75欧元的费用;开幕后,每个展览的看管人员报酬是每小时25欧元,不少酒店、公寓和公共场所的网络使用也需单独收费。除了展览服务本身为当地人带来巨大利益外,还包括酒店、交通、餐饮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这样的模式是让双年展良性运营下去的关键因素。

同时,威尼斯双年展与其带动的戏剧展、音乐节、舞蹈节、建筑节等文化活动,让威尼斯每年不停地吸引游客并拉动经济产值。谈及威尼斯双年展模式,曾负责上海双年展组织工作的李磊认为,首先,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大品牌下孕育出威尼斯电影节、建筑双年展、戏剧节、音乐节等项目,使威尼斯全年都处在文化热点之中;其次,通过项目高端定位,吸引全球最具活力的人才和成果在威尼斯集散,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再次,威尼斯双年展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通过理事会决策、基金会支持的方式,政府保基本,社会促提升。“一个大型项目如果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引擎,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威尼斯双年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李磊说。

威尼斯水城总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由个小岛组成,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据RobertoDagostino介绍,如今常住人口仅9万人,主岛人口仅6万人,但每年都有至少万人次来威尼斯。不言而喻,这样的双年展模式为这个没有工业的城市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效益是巨大的。

从国际双年展的惯例来看,当一座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双年展,就意味着它将进入全球艺术目的地列表,并持续带动这座城市的国际声誉和文化旅游市场。双年展因而成为一个城市最具魅力的标志之一。

艺术对孩童具有天然吸引力

交融

公园城市的艺术盛典

作为国际性的艺术活动,每个双年展和其所处的城市密不可分,城市的历史土壤与精神气质往往影响着双年展的主题、框架和参与者;而一个双年展长期、稳定、有质量地举办,也必将为城市面貌的改观、城市影响力的传播以及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甚至能使一些城市逐步发展为世界艺术与文化的高地。

年,利物浦双年展上,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另一个地方》——个真人大小的铁质雕塑获巨大成功,这组作品甚至帮助利物浦打败罗马、阿姆斯特丹、维也纳和哥本哈根等历史名城,获得了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

那么,已举办了近5个月、观众人数已突破50万人次的成都双年展能够给成都带来些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疫情影响,成都双年展也接待了50万人次

诚然,“超融体——成都双年展”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与8个策展团队、18位联合策展人、1个学术委员会携手策划,邀请了国内国际共余位艺术家参与,展出了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等八个主题展览板块,构成了双年展丰富的艺术内核,全方位多层次地讨论了当下全球的众多热门议题。在空间与艺术家邀请的规模上,成都双年展已超越了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的级别与重要性上也不相上下。

成都双年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维度延展开来,不难看出它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超融体”这一主题之下,其未来的持续在场性同样值得期待。范迪安表示,此次双年展实现了“公园城市·艺术盛典”的举办立意,从组织者到全体参与者都感慨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政府本着推动艺术繁荣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生活需求的使命,遵循艺术规律并按专业模式举办艺术活动,这是积极的创新实践。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让绿水青山与人文内涵、城市生活与艺术生态交织交融,为成都双年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迪安说,“希望本次双年展能成为人民群众喜欢的视觉文化家园。”针对展览主题“超融体”,范迪安认为“融”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在艺术观念、形态、媒介、方式上的融合探索,使创新思维有了新的土壤。一个‘融’字,意味着打破界隔、跨越边界,中国艺术是这样,国际艺术也是这样,这次双年展正体现了这种趋势。”他说,“融”主题词也象征着当代艺术创造与城市文化特色的辉映与生机,以其超大体量和丰富内容,构筑了宽阔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展现了成都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

吕澎是国内资深的双年展策划者,在他看来,成都有着无形的当代文化传统,从政府到民间,大家对当代艺术都有向往和追求,这次双年展就代表了成都的立场、眼光和高度,他说,“一个以‘中国气质’为主导的双年展时代即将来临,这将是一个西方中心视野难以触及的新模式。”所谓的“中国气质”,吕澎最大的个人体会是一种忍耐性——所有作品似乎有一种能量向外爆发,但又特别控制,因此包含了更大的气场,这种气质与中国文化非常接近。“双年展最重要的应该是城市在地性原则,它要对一个城市的推广、对市民的美育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代艺术家周春芽看来,此次成都双年展体现了成都积极、乐观、顽强、奋进和开放的姿态。双年展不仅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也不仅是来自各国各地艺术家的学术交流,它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成都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除了经济要达标,文化精神指标也在提升。“希望成都双年展永远办下去,成为成都文化的地标,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那样,成为城市的节日。”

艺术创新与城市文脉融通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成都城市更新的最大特色,是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开展有机更新,实现城市安全韧性、功能优化、品质提升,打造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韧性之城。

城市更新不仅在硬件,更在于更新理念与模式。成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留住城市的传统营建机理和文化风貌特色,是城市更新需要秉持的理念。另一方面,让艺术介入城市,融入城市,用美的形式装点城市景观、构筑城市新貌,令城市文化氛围、气息与时俱进,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面。此次双年展是艺术观念、形态、媒介、语言的融合,是艺术创新与城市文脉的融通,是艺术现场与公众参与的融洽,双年展的主题与城市更新是深深契合的,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科技艺术是创新力的重要指标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

科技艺术是优先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创作艺术,同时也帮助人们理解科技发展所塑造的崭新人类生活及情感,并设法用人文和艺术手段,消化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科技艺术是一种视野,一种看事情的眼光,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创新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抓手。留到今天的古典艺术,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实验艺术。人的审美习惯会导致思维的套路化,而当代艺术致力于超越套路,破除成见和另辟蹊径,带来感性和思维的活力,这正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前提。

美术馆创新推进城市文化艺术生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美术馆是构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场所,也是支撑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构。现在的美术馆已从最初展览陈列的简单概念,形成了完整的专业化体系,带动了多类型文化及产业的发展,促成了城市文化艺术生态的整体推进。公共文化与城市美术馆作为城市创新的起步,一定程度上将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jp/1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