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遇见ldquo场景rdqu
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习惯于从建筑肌理、城市场景,以及和人的交谈当中刷新对城市的认知。成都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他也是这个“家”里巨变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城市正在有温度地发展蔓延,而居民似乎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团结,他们在一个个集聚的城市要素里,找到“幸福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文 曹彬 正午的阳光正好,城市白领走出商务楼和办公室,钻进长街与小巷,点杯生椰拿铁。正在建设的天府绿道遍及城市角落,盛夏的府河旁总有人在弹吉他。在成都,上班族的午休从来是丰富多彩的,反正大商场和小茶馆都近在咫尺。这座城市总是被各种美食环绕,幸运的是,儿时的火锅店都开着,只是现在要排队等位了。 (成都太古里。图源:视觉中国) 人们在成都把生活过成诗。城市大步流星发展的声浪,从未淹没人民公园的川剧与闲聊。生活的激情和小确幸,兼容并包和在地文化的传承,融合成了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性格。 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习惯于从建筑肌理、城市场景,以及和人的交谈当中刷新对城市的认知。他喜欢拢一件棉麻质感的西装外套,里面用较简单的体恤打底,泛旧的公文包里装几份不知道哪个城市的设计图纸,腋下一夹,说走就走。这是他认为舒服的状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要什么东西包里即可信手得来。这个状态就像成都给他的感觉,舒适且方便。 (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 成都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他也是这个“家”里巨变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城市正在有温度地发展蔓延,而居民似乎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团结,他们在一个个集聚的城市要素里,找到“幸福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 1何以成都 在成都,未来感和烟火气兼得。匡晓明一直觉得前者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提前感知,后者则是沉到实处,普惠利民的生活体验。在轨道城市万科“场景致新未来”发布会上,匡晓明把这座超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分解为TOD和场景两个方面的合力建设。 “成都TOD是建立在超大型城市基础上的建设。”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空间、重塑城市形态,给万人口提供更多的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环境?“之所以不能把TOD简单理解为轨交引导,是因为发展TOD的核心应该是让人们回归城市,其初衷应该着重于人群的聚集,依托公共交通系统,让人们回归城市的邻里生活。” 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城市从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人们的生活在中心城区徐徐展开,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变成了消费,并且不再是传统的必须型消费,而是以各种体验消费为主。 在匡晓明看来,城市消费在今天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城市舒适设施”(urbanamenities)——一个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放松,感受到城市以及自己生活品质的地方或者场景,这将会变成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都华西坝。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成都太古里。被拥抱在一片高楼之中的川西民居式建筑集群,既有现代商业文明的时尚,同时又保留着旁边大慈寺等历史建筑的文雅和底蕴,人们身处其中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畅快。比如猛追湾和华西坝。老街居民楼外观刷新,自家门洞旁边就是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独立小店,主理人年轻乐观,充满想法且十分乐于付诸实践,期待着亲手把老城街巷打造成全新的体验场景。距离华西坝地铁站米不到的小天竺街和大学路,梧桐树叶覆盖着各种小店招牌,你可以在“读本屋”安静啃书,也可以在“則一處”来杯花茶。旁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区,华西协和大学的旧影仍流转于此。这是文化内涵被转化成为舒适消费场景的力量。 用万科集团成都公司公司合伙人何杨阳的话来形容这种感受:“既有浣花和草堂的底蕴,也有高新和天府的澎湃,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烟火气,也能感受到成都迎接世界目光的澎湃和恢宏。” (万科集团成都公司公司合伙人何杨阳) 或许这也解释了人们喜欢成都的理由。它像缤纷的万花筒,滚动着景与物。场景与城市文脉缠绕,美食和美景紧密相联。人们追逐时尚大牌,也爱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场景和TOD的融合,是塑造成都魅力的重要来源。 2关于理想的成都TOD生活 把目光移到成都TOD与场景营城的实践上。虽然早在年,成都就提出了打造50个TOD项目计划,但TOD开发一直是一个专业性极强、难度极高的系统性工程,开发商要面对开发周期长、利益相关方多、资金投入大、工程管理复杂等多种严峻考验。 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TOD建设主导,TOD的顺利推进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配合,这就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专业技术和综合运营经验有着极高要求。以万科为例,作为国内早一批开始TOD研究和开发的企业之ー,万科早在约十年前就开始了与大型城市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探索。万科集团成都公司总经理石飞表述:“截止目前,万科在全国有约40多个TOD项目,投资超过约亿,部分项目放眼全国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这是源于万科在TOD方面的优势覆盖,分布在体制、TOD开发专业度、后续运营等方面。” (“场景致新未来”轨道城市万科TOD实践分享会) 在目前成都行政学院站TOD项目上,万科沉淀多年的TOD开发经验,因地制宜打造新一代的城市高阶栖居地、公园式宜居宜业城和乐活体验商业综合体。通过复合业态综合开发,把商业广场、酒店、公园、写字楼、住宅进行了高度融合,使人们的生活高效聚合,实现匡晓明所说的,让人们回归城市的逻辑。 行政学院站TOD处处体现着共生的理念。区域的隔阂被公共空间打通,人们在白天享受出行的降本增效,下了班,可以在餐厅享受晚餐,或是沿阶而坐寻找生活的灵感。15分钟步行舒适圈进一步发挥了场景的效力。午休时分,上班族买一杯咖啡,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慢饮,四周是让人平静的植物气味,唯有孩子们的笑声打破静谧。在理想的生活里,不但有TOD的高效,还涌现着场景创造的幸福感。 (轨道城市万科·高线公园项目规划图) 宏观层面上,作为组团级站点,行政学院站TOD东临环城生态带、西近绿地蜀峰(建设中)、南邻三圣花乡旅游区,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开发面积。站厅和公交车首末站、商业、公园、地下慢行、地面慢行等环节充分连接,既确保了附近坐标的步行可到达性,又保证了绿带建设的延续性,同时实现了休憩和公共活动空间等场景建设的问题。 通过轨交站厅的规划升级,将实现区域内的引流与联动。以行政学院站为核心,通过周边丰富的轨交线路,成为景区、大学区、CBD的连接,以轨道交通走廊带动城市走廊。轨道重新定义了距离,从行政学院站一路向南,在地铁上小憩一会儿,转眼就是三圣花乡的自然风光。正如匡晓明所说,“我讲常规模型,一百米内的景区必须跟轨交站台、站厅充分联系,但这并不稀奇,我想稀奇的是谁能把人引到八百米,也就是说一个站点带动一平方公里的范围。这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通过舒适度提高,让人们愿意到达更远的地方。” 3最后一公里的“灵魂” 讲台下的匡晓明在闲谈间流露出更多学者的本色。作为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信手拈来,“如果历史上的将军帅府能够打通,跟人民公园、皇城结合起来,那可真不得了。”各种设想每天在他的脑海里旋转。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绝不仅是空间问题,更应该关乎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设想时,如何形成公园体系、场景、生态价值的转换,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才是他关心的重点。 就像提到纽约闻名于世的高线公园,他感慨连结自然、城市、人群的高线公园来到了成都。“空中连廊有很多绿化、座椅、绿道,坐在栏杆边上可以俯瞰。为什么有些打卡地能变成网红,当你在高处可以看看老城,感受这个地方的文化和舒适,就是把轨交加步行发挥到极致,变成了场景。”他说。 现代TOD项目开发拼什么?“看谁的后续运营功力深厚”。匡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随着TOD建设模式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已经从单纯的地产开发者转变为城市的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者,站在城市和人的角度,深度融入进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当中。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轨道城市万科·高线公园仍增加了近5万平米的绿地面积,使绿地率达到了45%左右。原来狭窄的城市道路,建设起户外花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两条宜人的立体慢行主轴,连接站点、公共空间、城市绿廊,增强城市生活的通透性和生态化,让人们能够健步其中。 (轨道城市万科·高线公园项目规划图) 这不仅仅是解决轨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是在地文化、生态环境和创造性场景的结合。那些慢跑的人、唱歌的人、牵着宠物散步的人,因同一条空中绿道聚集。他们在此相遇,甚至相识,这就是匡晓明所说的,TOD的核心是让人们回归邻里生活。“如果一个地方能成为一个约会的地点,就成功了一半。它的核心在于美和艺术的融合,对你的心灵产生影响和震撼。” TOD是轨道交通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运营的一次重构,更是一场针对生活之美的探索。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不单单关乎GDP的增长,更需要美好的环境、丰富的生态、成熟的商业以及舒适的生活场景。在政府对成都TOD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坚定TOD发展方向,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到生活导向,成都TOD随即成为全国典范之一。 这样一座城市里,短暂的午休时间都很难被荒废。商务区写字楼纵然密集,但步行范围内,人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去处,可能是一家风格独特的咖啡馆,也可能是静谧的生态公园。一座理想城市,一定容纳着多样化的场景样本,它们形态上相去甚远,但在物理空间中有机共生,进而,它们会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 (专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jp/8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成都又一地标世界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