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23/5645868.html

经济上摆脱了男人的女人,在道德、社会、心理状况中并没有达到与男人一模一样的处境。

——波伏瓦

作者简介

胡不为,匿名冬瓜。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春季学期在社科大旁听学习研究生课程“女性主义哲学”。

01.

在现在的社会,烹饪成了一种非常性别化的知识。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框架下,社会默认男性属于公共领域,需要外出工作;女性属于私人领域,应该照顾家庭。一般而言,以餐饮业厨师为代表的是男性烹饪,而由家庭主妇负责的是女性烹饪。在大众的心里,男性才完全符合餐饮业的专业厨师形象。

以巴黎为代表的法式料理界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的领域。在路易时代,宫廷御厨几乎全是男性,以满足国王对雄性气质的追逐,如路易十四痴迷于芦笋因为他坚信这个柱状蔬菜有壮阳的奇效。法国年,巴黎民众袭击巴士底狱掀起革命。路易十八原本的厨师波瓦利埃开了全世界第一家“餐厅”,且原本任职于贵族府邸的为数众多的厨师相继“失业”,自此贴合男性口味的法式料理从19世纪开始由宫廷宴席慢慢走向民间。大革命使餐厅得以流行,由此也孕育出不少研究美食的人。

法国大革命时期曾出现美食烹调文学,如大仲马就写出了《烹饪大辞典》以及巴尔扎克所写的《法国的美食和快乐生活之术》。而大仲马这位慷慨的男主人,在《基督山伯爵》畅销时期在基督山城堡招待了不少来访的食客。知名男性大厨们也纷纷出版食谱书,卡雷姆在年出版了《巴黎皇家糕点师傅》,年出版了《巴黎大厨》,年与阿赫蒙·普吕梅希合著了《法式烹饪艺术》。接下来有乌尔班·迪布瓦和埃米尔·贝尔纳于年合著的《古典烹饪》。

当时法国的厨师也以男性居多,厨师成了热门职业后,许多有志于成为法餐大厨的人同样多为男性。曾有极为著名的法国厨师前往意大利训练来自西西里的厨师,这些西西里厨师后来被称为“monzu”,源自法语“先生”(monsieur)一词。此时的巴黎也发展出各种层级的餐厅,外出用餐被定义为是知识分子的举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保罗·阿隆(Jean-PaulAron)也曾提到,十九世纪巴黎已发展出各种层级的餐厅,最有钱的人与最穷困的人都有地方可去,因此,不论是较有余裕或较无余裕的客人,都喜欢享受比家庭烹饪精致的菜色,享受由男性厨师主导的贴合男性口味的菜肴。

到了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归社会的男兵较多,就业岗位紧张,为支援前线而走出家门的女性又被赶回家庭。“幸福的家庭主妇”“家里的天使”,这是那时的大众传媒为女性打造的带有皇帝新衣意味的新形象。要求女人去做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忠心耿耿的母亲。

西方餐饮业的专业名厨形象,是基于以上背景建立的。餐饮业厨师必须把自己和大众区分出来,以使自己能立于“专业”的位置。因此男性厨师需将自己从一种家庭的、女性的烹饪区分出来,以构建男性气质的烹饪。男厨师还会在适当的时候透露出一些行内秘闻,以满足受众窥探的欲望,从而强化专业与大众之间的界线。如安东尼.波登的《半生不熟》以及《名厨吃四方》,书中揭露了不少商业运行模式,封面是历经沧桑的男人脸,安东尼也由此建立了他的专业男性名厨的形象。

相反,女性的烹饪书则标榜家庭操作并以女性为对象。从维多利亚时代的ElizaActon,到二十一世纪的Deliasmith,这些英国的著名女性烹饪书作者,都在传达一种家庭烹饪是女性责任的信息。

两种截然不同的烹饪书风格,都在塑造出男对女、外对内、公共对家庭两种对立的烹饪。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结构下,被划分在“专业”领域之外,被要求担任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包括烹饪在内的母职是一种建制,透过社会教化,大部分女性在家庭内被调教成合乎社会标准的性别角色;透过日常操作,女儿不只学习烹饪技术,还观察到家庭分工以及性别角色,“她的母亲、姐姐们灌输给她对小家庭的兴趣:一个属于她的家”,导致其会继续把这种角色延续下去。

02.

那么职业女性与家庭烹饪之间,又是个怎样的关系呢?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苏联的不少社会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苏联妇女赋权的文章,文章大多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在实现男女权利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将职业与配偶、母亲和家庭主妇的“传统”责任结合起来,随之而来的双重负担。当一个女人下班回家后,她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为了节省时间,她需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购买食物杂货,为家人做晚饭后,还面对着洗衣服和打扫公寓之类的家务活。这些家务被认为是女人的责任。但这种倾向并非苏联独有的,其他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尽管苏联确实在使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和提高其社会地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同工同酬法》是年才批准的),这一系列改变的主要目标是妇女的进步,但似乎没有人能特别注意去改变男人的心态和行为,新的发展或许会对男性产生一些影响,但性别分工理所当然地植入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是的,妻子现在也工作了,她在挣钱,有时甚至比她丈夫挣得还多。但是女人仍然要为家庭“奉献自己”。但在一个女人的生活中,怎样能够把这两种对立的模式(工作女性和家庭主妇的模式)结合起来呢?

接下来我会借《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女人的地位比她的伴侣更高。电影展示了在家里准备食物家务的实践,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分工。女主卡捷琳娜是一家大型工厂的厂长,她和她的学生女儿住在一起。在她遇到果沙之前,在她40岁的时候,卡捷琳娜从未结过婚。果沙则是在做维修工作。他最初确信卡捷琳娜在她的工厂也有类似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想到她在社会地位上可能比他高得多。尽管卡蒂亚的公寓给维修工果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并不足以让他明白自己和卡蒂亚之间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卡捷琳娜也意识到,像果沙这样的男人总是会因为女人地位更高而感到被冒犯。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而果沙对于男女两性的观念是相当传统的,在影片中,当果沙不得不面对一些恶霸时,他巧妙地处理了他们,向卡捷琳娜的女儿解释说,他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他立即补充道:“你不会去夸一个女人,因为她会洗衣服会做饭吧?”在果沙看来,这种女性功能非常自然且这不值得任何赞扬。

然而,当亚历山德拉不知道如何做晚餐时,他说:“应该学会做”事实上,他不仅教她怎么做饭,还教她怎么把桌子摆好。尤其是为了卡捷琳娜,戈莎安排了一次野餐旅行,在乡下野餐。卡蒂亚和她的女儿被允许加入严厉的烤肉兄弟会。与正常的食物不同,烤肉是男性的特权(“女人的手受不了烤肉串”)。果沙计划与卡捷琳娜结婚,他很高兴地与她分享了他对家庭等级的看法:“家庭中的男人应该比妻子地位更高。如果妻子的薪水更高,或者她的地位更高,就不会有家庭”,也正如预期的那样,当果沙发现真相时,她的高级工作给他们的关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类似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果沙和其他男人的关系之中。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大结局记录了果沙的胜利。在他逃脱并开始酗酒后,最后还是回到卡捷琳娜,“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恢复到他们应有的位置。影片似乎在向观众传达这样的观念:一个普通的女人卡捷琳娜,尽管有各种障碍,却也取得了辉煌的事业。然而只有在遇到了她的挚爱,她一生的挚爱果沙时才真正开心起来”。当果沙最终与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德拉单独相处时,他的第一句话以一种公事公办的方式说出:“有晚餐吗?”“当然,”卡蒂亚尽职尽责地回答,她以前是个散漫的家庭主妇。尽管果沙已经失踪了八天,但是一顿像样的晚餐还是在家里等着他。照相机显示的是一个盛有真正的罗宋汤而不是罐头罗宋汤的盘子,还有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作为装饰。果沙改造了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德拉,把她们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03.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社会,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别特征是被社会主流话语所建构的。性别文化被等级化、固定化还带有了褒贬色彩。阴性的归属于女人,阳性的归属于男人。朱迪斯·巴特勒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性别差异并不是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的。人是属于社会性的,男性与女性只是代表了两个对立面,而在生理上的女性并不一定就不具有男性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女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社会的理想形象——男性的反衬和对照物,是在父权文化下由男性话语所构成的。

朱迪斯·巴特勒

(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女性主义哲学家)

从源自法语“先生”(monsieur)一词的自造词“monzu”,再到料理百科中的“大仲马龙虾料理”,由于大仲马对料理的研究,基督山之名也出现在蛋糕名称之中,甚至成为了哈瓦那雪茄最高级品牌的名称,到“卢梭羊肉腿”、小仲马剧作《弗蓝西昂》中所创且风靡一时的“和风沙拉”、以巴尔扎克命名的“大麦与芋头芹菜巴尔扎克风味奶油浓汤”、“雨果风味朝鲜蓟浓汤”、“司汤达茄子”以及法国贵族最爱的“chateaubriand(夏布多里昂)”牛腓,以男性名人命名的料理也比以女性命名的料理要多得多,在烹饪领域,男性话语在无形中建立这样坚实的壁垒,话语不仅仅是权利的附庸,话语一旦由权力生产出来,其本身又具有能动地生产权利的功能。男性在烹饪领域中的“专业”和“公共”特质也愈发牢固。

希望重构女性主体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对于女性特征应要加以肯定和赞赏。如精神分析家伊丽格瑞力图使阴性书写从阳性哲学思想中解放出来。她指出,人们所知道的关于想象期与妇女的一切,包括妇女的性欲望,都是从男性的观点来了解的,这都不是女性真实的自我感受。她也认为,要强调女性先天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质,要极力赞美女性的优越特质。女性天生就关爱他人,会运用炉灶作为一种情感生产器,用煮食去传达母爱、女性拥有可以哺育的乳房和可以生育的子宫,这些在父权系统中被视为是劣等于男性的标志,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这些是女性值得自豪的特质。

而借后现代女性主义我们似乎可以一窥女性要如何摆脱被父权框架操控的命运,“男人以男人的名义讲话;女人以女人的名义讲话。我们必须去发明自己的话语,否则我们将毁灭”。

相关阅读

女人为什么应该摆脱客体性?

阳刚之气有什么问题

女性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传统女性形象的正反面

由橱窗妓女现象看晚期资本主义的父权特点

女明星是自由的吗?

略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

通奸的社会学——从波伏娃和恩格斯对通奸的不同观点说起

女性化妆打扮,真的是自愿吗?

慧新社池塘

如果你支持性别平等的启蒙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jp/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