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m.39.net/pf/a_4580347.html

我仿佛能听见午夜时分印厂车间里传出的轰鸣声响,犹如黑暗中的一句句复读。

这是《飓风掠过蔗田》整本书的结尾。“复读”这个词,与书名中的“飓风”、“蔗田”完成了一次自问自答的游戏。这个游戏对于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古巴,熟悉的则是古巴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古巴的认识大部分是两个关键词,南美洲与雪茄。如果平常不怎么读新闻,美国与古巴的冲突可能还不如一杯Mojito来得知名。但另一方面,即使不怎么听说过古巴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切格瓦拉。当然,也就只有切格瓦拉。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对古巴的印象,热情,勇敢,充满风情。

《飓风掠过蔗田》这本书,倒是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古巴印象。南美风情依然有,但在这些风景背后,总是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一丝飓风过境前的苦闷与无奈。

这可能要归咎于作者是新闻记者这一身份。本书作者刘骁骞,中央电视台资深驻外记者,因一线报道美国反种族歧视抗疫而被网友熟知。他的另外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的是拉美毒品调查;而在这一本讲述古巴的书中,他试图放下记者的身份,重新去观察一个社会的人与氛围。

1

一个人的昨日重现,也许是美好的唤醒;一个国家的昨日重现呢?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古巴,喜欢的古巴,或许正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痛处。

当我们谈起古巴,我们总少不了带着一种玫瑰色滤镜的怀旧情绪。老爷车、棕榈树、文学、音乐、电影……一切似乎都染上了落日的余晖,熠熠动人。

就像作者对古巴的最初印象,其实是来自一部叫《草莓与巧克力》的古巴电影。影片中关于颜色与味觉的记忆,让他在多年后,借着古巴采访的时机,来了一次圣地巡游。他找到了影片中出现的那个冰激凌店,并在那里品尝到古巴人生活中最爱的“葛蓓莉亚”冰激凌。但可惜的是,口感大失所望。

“葛蓓莉亚”是菲德尔·卡斯特罗打造的古巴本土冰激凌品牌,他试图一次打败美国产品。但随着古巴经济一再发展停滞,“葛蓓莉亚”也产生了品质危机,甚至它的女主管都抱怨道自己几个月都领不到巧克力原料。

像葛蓓莉亚这样存在记忆中的美好,古巴难道就不能昨日重现吗?

这或许不只是读者的问题,也是作者在思考的问题。

葛蓓莉亚以外,古董车倒是另一种昨日重现的隐喻。作者在书中提到,哈瓦那随处可见的古董车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它们通常只有外壳是原装进口,里面的零件更换的次数,司机自己也说不清楚。

最魔幻却又现实的例子,则是古巴人把雪佛兰改造成船只,并试图凭借它偷渡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看上去脑洞大开,但实际上如果古巴人没有在被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直升机发现,这趟偷渡之旅或许真的能实现。

像古董车这种昨日重现,让人唏嘘。20世纪50年代的古巴,经济曾经高度繁荣,但随后的革命、国际环境等让整座国家,似乎被一颗时间胶囊所吞噬,成为当代国家中的一颗琥珀,凝固在冷战后的某个节点。

从新闻到个人,从世界瞩目的国际事件,到一个普通人吃一口雪糕、一位出租车司机维修汽车的日常,国家、社会的变迁,看似与个人距离遥远,却总是在不经意间被紧密联系起来。

飓风带来的萧条,一直萦绕在整个古巴社会。那种怀旧式的滤镜,在旅人眼中是情怀,在当地人眼中,或许成为了另一种无奈的表达。

2

正如书名《飓风掠过蔗田》,作者在表述“蔗田”古巴的同时,一直都有着“飓风”美国的影子。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古巴近年的社会政治历史。

这也是本书与其他游记最大的区别之一。它的主体线索是新闻,是发生在古巴境内,却牵动着全球眼光的国际大新闻。

无论是卡斯特罗的葬礼,还是奥巴马访问古巴,作者在讨论古巴的时候,一直是在讨论“美古关系”下的古巴。

在这样互相博弈的政治语境下,古巴的经济、文学、电影、音乐、民生等都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

没有人敢确定地谈论明天。

有一次,作者打算找一个集市进行采访,希望能从这个切面讨论缙云背景下的古巴经济。他找到了一位肉店店主,希望店主能讲讲美国的经济封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又问他怎么看待古美外交关系的破冰。

这位店主并没有给出新闻记者想要的答案。根据作者的描述,

他手里拽着几张脏脏旧旧的纸币,害羞又紧张地笑着。当他终于开口了,吐出的单词又言不达意,似乎在等待我把它们连成完整的句子。

不是每个民众都能像民族英雄,或有识之士那样,清晰地表达出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感知。对于普通人来说,粮食的价格、致富的机会,或许更能切中要害。

美古关系破冰后,古巴社会的确迎来了一些变化。老城广场的外墙被粗暴地刷上了新的颜色,阳台也成为新的餐厅。而那些竖立在蔗田里,远远就能看到的反美宣传牌,也全部都消失了。

正如作者采访过的一位黑人妇女所言:

因为美国和古巴要试着正常交往了,所以我们的宣传画也需要贴近和反映日常的生活。

当大家都以为飓风真的过境,蔗田似乎迎来了新发展时,美古关系再次恶化。再一次地,飓风又来了。

3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美古关系语境下的古巴,大概是这句话的最佳实践者。关于古巴的明天,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正面的答案;对于美古关系,也没有给出明显的结论。但不管是从他选取的新闻材料,还是历史事件,又或者是全书最后的“后来发生的事”所记载的新闻,这一切都指向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

往事真的都能如雪茄烟那样飘散吗?拥有海明威故居的古巴会一直坚持“硬汉”的人设吗?

我们不知道下一次飓风何时来,也不知道蔗田是否能够拥有更大的力量抵抗飓风。

世界总在发展,我们参与其中。

在追问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空间的同时,回顾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动态关系,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更具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ly/1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