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推荐高点击量读物杰出青少年自我发
今日推荐:《杰出青少年自我发现之旅(套装共2本)》作者:林格。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人生中要读的几本书 她终于明白了佛陀的要求是无法达到的。她埋葬了儿子,又回到佛陀那里。 “你带回荠菜籽了吗?”佛陀问。 “不!”她说,“但是我有点明白您给我的教训了。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 “那,你为什么又回来呢?” “因为我想向您请教生死的秘密,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告诉她:“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意,就必须经常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使你了解到,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现在,痛苦使你的心迎向真理,我将教你解脱之道。” 于是,乔达弥终其一生跟随佛陀修道。最后终于得到了觉悟。 接受死亡,认真地看待死亡,这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并发现生死之间的关系。这样,对死亡的静观教给我们的将是生命的智慧。 (3)心性之谜 19世纪的一位上师,他有一位很笨的徒弟。上师一再教导他,对他开示心性。这位徒弟还是摸不着头脑。上师有点发火,他对徒弟说:“我要你把这一袋大麦背到山顶,一路上你不可以停下来休息,必须一口气走到山顶。”这位徒弟虽然头脑简单,但对自己的师傅十分恭敬和信任。他完全按照上师的话去做。袋子很重,在平地上背着它走路,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要背着它爬山呢?但是徒弟依然虔诚地按照上师的话,一路上背着袋子,不肯放下来休息片刻。他不停地走路,袋子变得越来越重,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到达山顶。放下袋子,整个人便颓然倒地。他精疲力竭,但精神十分舒畅。这时,清凉的山风吹来,刹那间,他感觉世界万物都静止不动了,自己的心也敞开了,一切障碍就此瓦解。他突然体会到自己的心性,心想:“啊,这就是上师一直在教我的。” 心性是佛教智慧的根基。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犹疑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体悟到的真理,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湿婆”、“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 (1)静观内心 现代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在一个方面,它远远不如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心理学家们对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着极其繁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的形象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澈的心灵。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妙的曲子,可能是流连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看雪花翩翩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飘渺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并不取决于你获得多少,而是取决于你感受到多少。 藏传佛教的尊者莲花生大士说:“即使大家所谓的‘心’普受尊敬和讨论,但它还是不曾被了解过,或是被误解,或是一知半解。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自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验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静观自己的内心?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tx/12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本秒变摄影师男友与安娜德阿玛斯海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