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孩怒了为抗议父母玩手机,他们发起
世界上最温暖的是什么?是陪伴; 世界上最有效的沟通手段是什么?是交流。 ——鲍鲸鲸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很多父母却无法做到。不是“真不陪”,就是“假装陪”。德国有一小朋友,7岁,名叫埃米尔,为了控诉爸爸的“假装陪”,他组织示威活动。那天,小伙伴约埃米尔出去玩,爸爸认为他年龄小,单独出去不安全,将他留在家中。一开始,埃米尔还能东摸摸,西摸摸,在家自由活动。不久,他百无聊赖,坐不住了:美好的周末,怎能就这么独自游荡下去?他请爸爸陪玩,不料,爸爸头都没抬,也没看他一眼,手一挥,让他一边去。爸爸很忙吗?不忙,只是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埃米尔怒了:“你不陪我玩,为什么还不让我出去,和其他小伙伴玩?”愤怒之余,埃米尔细数爸爸的“罪行”。常年机不离手,眼不离屏。即使和他说话,手指也不忘刷刷刷。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后,埃米尔发现,天下的父母一样“假”。陪孩子是假,玩手机是真。埃米尔决定,教育各位“手机瘾爸妈”。埃米尔曾参加过,决定也组织一场游行,以表示抗议。但游行可不是小事。怎么组织呢?埃米尔首先召集父母,召开家庭会议,针对爸爸沉迷手机,进行批斗。一开始,爸爸各种辩解,直到妈妈站出来,支持埃米尔。爸爸承认错误后,埃米尔提出游行活动建议。出人意料的是,爸爸妈妈都同意了。后来就有了德国汉堡街头那一幕:一群小孩,队列混乱,手举标牌,奶声奶气,高声呐喊。标牌字迹凌乱,控诉内容十分一致。“和我玩!不要和手机玩!”“我们抗议,因为你们心里只有手机!”小小的队伍,引发全城反思。很多父母都说,以后会多加注意,少看手机,避免“假陪伴”。我们以为,只有幼龄儿童,才需陪伴。等他们长大一些,就能天高任鸟飞,其实不然。美国一项调查表明,33%的青少年认为,父母用手机时间过多。父母沉迷手机,孩子会被忽视。长此以往,孩子开不开心,做了什么,学到什么,学好学坏,他们全不知道。学坏,父母没有及时纠正,他们将成“问题儿童”。长期忽视,缺少感情交流,孩子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孩子。你的付出,他视而不见,或无法认同。你起早贪黑做家务,朝八晚六赶着上班,被孩子全盘否定。因为你们的关系已经疏离。在他眼里,你只爱手机;在你心里,手机高于一切。就这样,父母和孩子陷入困境,相互不理解,不接纳,矛盾升级,你们渐行渐远。这在大龄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他们有判断力,思想却不成熟。他们会以为,父母赚钱不辛苦,却不知,他们省吃俭用几个月,才换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会以为,父母对他们不关心,却不知,为了得到入学名额,父母走关系,操碎了心。对于所见所闻,能得出结论,却又略显片面。父母疏于维护形象,孩子会产生错觉。之前,一篇小学生作文火遍朋友圈。图片来源:新浪新闻/西安校园头条作文字不到,却用三次“没用”,形容母亲。文中说,爸爸为养家糊口,日夜兼程,努力奋斗。妈妈是只会端手机,抖音、麻将轮流刷的无用之人。从作文内容看来,这位妈妈并非无所作为。虽没工作,她会为孩子洗衣做饭。但孩子为什么却嫌她“做饭做不好,洗衣服都抱怨,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是的,问题就在于,手机抢夺了本该给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面前,妈妈玩手机,不避讳,孩子会有错觉:妈妈不关心我,不关心这个家。隔着一部手机,你对孩子而言,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没有交流,没有高质量陪伴,爱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tx/8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写作业不拖拉早起不赖床4个方法,教出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