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ldquo城市历史田野rdqu
跨国“城市历史田野”中的 华人“音乐飞地”的叙事与阐释 ——为饶韵华《跨洋的粵剧: 北美洲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作序 ?洛秦 《家园何处是》[1]为著名学者王赓武刚出版的著作的书名。海外华人史学大家王赓武在年近九旬之际写下自己流离漂泊、居无定所的“长年半游牧生涯”的故事。虽然该书是王赓武个人的经历,但“家园何处是”无疑是所有海外华人的终极话题。对于这个绕不过去的主题,在海外华人而言,“家园”主要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心理与感情,一种思念与寄托。20余年前,我在美国进行“街头音乐”考察途径芝加哥进行“城市音乐田野工作”时,曾经采访一位街边经营小生意的爱尔兰移民。店铺最醒目之处摆放着一架女主人的爱尔兰竖琴,它成为了“家园”的象征,这位爱尔兰女性自己作曲和演奏的爱尔兰旋律便是其与“家园”感情的对话及思念的纽带。音乐的“家园何处是”正是“离散群体”以音乐表达的主题。 在此,为读者介绍的主题“家园何处是”,它的落脚点是北美唐人街的粤剧剧场,那里就是20世纪20年代漂洋过海的华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家园”。将此“家园”重构而成的作者是饶韵华教授,她将此一百年前唐人街围绕粤剧而展开的各个方面内容建构起一部淋漓尽致、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北美华人生活史,同时它也更是美国音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饶韵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罗格斯大学教授,并担任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及音乐理论系主任,也曾于奥伯林音乐学院任教及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当代音乐研究与分析,包括美国现代音乐、性别与音乐、手稿研究,以及美国华人音乐史,著述丰盛,其中本著《跨洋的粵剧:北美洲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赢得了学界大奖,好评如潮。 饶韵华 与饶韵华的相识是很多年前。近年来由于她是我与梁雷教授[2]的多项合作中的重要成员[3],我们在学术上的交流不断,加上本著的中译本的出版,缘分更是不断增添。不久之前,我在为《百川汇流的声景:作曲家梁雷的人文叙事》[4]撰写“序言”时说到:“佛说,凡事皆是缘。”这里也是如此,除了与饶韵华在学术交流上的缘分之外,我与本著的内容也“有缘”。 年4月17日,我收到饶韵华的邮件如下: 洛教授, 久仰大名,我访问上音时,曾短暂会面,这里谢谢梁雷教授为我做的介绍。 很高兴在这里介绍我的一月底出版的新书。我在这本书里对美国华人的音乐社会、演出史做了一个梳理,也探讨了它在美国音乐历史上的定位以及剧场演出理论方面的议题。因为美国、加拿大及古巴的华人迁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文化上也不例外,在论述上我尽量以跨国研究的视野来了解各地戏曲演出的特色及演变的情况。当然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我也特别注重对音乐生活、演出、与观众互动等方面的分析。其中一章transcribe且详细的分析了粤剧里著名的由年代的李雪芳演唱的“祭塔”之录音,并采用BellYung,LarryWitzleben,JonathanStock及香港粤剧学者的学术研究作比较。 本书特别着重于史料十分丰富的年代,采用了:美国当时在纽约、旧金山、温哥华的华文报纸、中国的申报、越华报;收集于伯克利、香港及纽约的一千多份的戏桥(详细的演出节目单);粤剧历史录音;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有关八个中国剧院的大量的档案(每一个演员都必须经过政府核准,面谈及出入境等等,甚至包括了年访美的梅兰芳);约三百张旧金山演出的舞台照片,等等。在英文方面,我也采用了许多英文报纸及杂志,但是当然它的用处不尽相同。 最后,我用这个研究来探讨音乐与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如MaxineHongKingston与DavidHenryHwang以及它对美国音乐创作及剧场发展影响的方式,如HenryCowell,LouHarrison,TanDun等等。 因为我现在正在写下一本书,所以可能无法自己翻译这本,但是已经有许多人表达对中文版的兴趣。所以,我请梁雷教授帮我介绍这本书给您! 祝春安! 饶韵华 作为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同时也是音乐史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学者,看到这样的书稿内容及论题,我不可能无动于衷。要感谢梁雷教授的推荐,我当即回复表示愿意引进版权、翻译中文版、共同商量译者,以及制定出版计划。三年多来,为了这本书能够以最满意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了物色合适的译者,先后在试译样稿4位译者中选择了程瑜瑶,其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其个人研究方向为明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亦对研究明清至近现代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学术著作怀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饶韵华本人对译稿进行反复修订。现在读者手中的书稿是我们历经了两年多不断打磨完善而成且满意的文本。 对于这样一本著作,之所以我会如此热心,因为30年前,我曾是一名留美学生,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W,Seattle)就读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硕士学位,之后又在东部俄亥俄的肯特大学(KSU)获得音乐人类学的博士。在西雅图读书期间,我参与了“西雅图国乐团”(SeattleChineseOrchestra)以及“中国艺术与音乐协会”(ChineseArtsandMusicAssociation),届时的华人“家园”已经不再是粤剧,取而代之的是华人乐团及其相关的其他活动。在肯特大学期间,我自己就是肯特大学“世界音乐中心”中国乐队的指导,每学期的中国音乐会也都是当地及周边华人的“家园”。现在,我又在西雅图这座曾经是20世纪20年代唐人街粤剧重镇之一的城市,阅读和想象饶韵华所建构的北美华人音乐的历史生活并为其著作撰写序言。饶韵华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与我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契合,我们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7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柴琼妍博士演奏安迪middot秋保
- 下一篇文章: 这些5060后熟悉的经典歌曲,你会唱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