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新书《不合作的共存:年的上海艺术展览》把年上海作为一个动态的时空切片,通过聚焦同时发生在上海的三个展览---年上海双年展、“不合作方式”和“有效期”---来透析中国官方美术馆、学院美术、中国前卫艺术家群体和国际当代艺术体制等多重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与交锋、协商与调和。这种“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共存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转折点的复杂样貌。

新书《不合作的共存:年的上海艺术展览》由伦敦艺术大学Afterall研究中心、亚洲艺术文献库和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系联合出版,是伦敦艺术大学展览史专业的教学书籍。

聂小依评

《不合作的共存:年的上海艺术展览》

近期出版的英文书籍《不合作的共存:年的上海艺术展览》(UncooperativeContemporaries:ArtExhibitionsinShanghaiin)由伦敦艺术大学Afterall研究中心、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ArtArchive)和纽约巴德学院(BardCollege)策展系联合出版,是策展界著名的Afterall展览史系列丛书(ExhibitionHistoriesseries)的第十一本书,同时也是伦敦艺术大学展览史系的教学书籍。除公开了大量的文献和展场图之外,本书邀请了亚洲文献库的主席JaneDeBevoise(杜柏贞)、于渺、刘鼎卢迎华、LeeWengChoy四组学者撰写研究专文,另有两篇为旧文的翻译,每篇的视点很不同,全书由亚洲文献库的研究总监JohnTain作序。

新书《不合作的共存:年的上海艺术展览》聚焦年的三个同时发生在上海的展览:年上海双年展、“不合作方式”和“有效期”

值得说明的是,Afterall展览史系列丛书的每一本都以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展览作为研究对象。这本书聚焦年的三个同时发生在上海的展览:年上海双年展、“不合作方式”和“有效期”。但是,书的副标题却并没有用“当代艺术”,而是以宽泛的“艺术”来限定。读完全书,才会理解这里对“当代艺术”或者“实验艺术”的避让、以及主标题中“不合作的共存”中指的是当上海双年展被官方推动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展览”(郑胜天语)时,由此引发的反应绝不仅仅有关“中国当代艺术”,许多不同的艺术系统都卷入其中,也因此,主标题的“共存”的英文是复数的“当代”(contemporaries)。在年的上海这样一个时空切片里,官方美术馆、水墨画家、国际策展人、中国的前卫艺术家等等艺术生态中的参与者都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全球化做出了不同反应,他们之间的协商、合作、交锋则透过展览实践呈现了出来。《不合作的共存》重访了年的上海艺术生态、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内部的不同策展策略、以及围绕双年展的独立组织的展览实践,尝试松动二十年来对这些艺术事件形成的定见,也剖解出中国的艺术生态在其全球化刚刚起步时留下的诸多线索:面对西方主导的艺术市场、并不切身的后殖民话语和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国可以想象出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吗?又该如何形成自我的实践?

“十五·红色,丁乙纸上新作”展,香格纳波特曼,上海,,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年由徐震、杨振中和AlexanderBrandt(飞苹果)组织的“超市”展

比翼艺术中心历年展览现场

Afterall展览史丛书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回避了惯常的论文集,而是将当下研究和当时的一手文献进行整合。每本书往往既有邀请学者新撰写的论文,也辑录遴选出的展览当时的重要文本(重要展评、策展人自述等)和图片文献(包括复原的展场图和大量现场照片)。这种复合式的文本组合反映出当代艺术历史尚在形成之中的状态。我想先介绍其中的四篇以大致勾勒出本书所探讨的历史现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t/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