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印象笔记中打造写作闭环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www.mxxshi.com/ 这是「印象研习社」栏目的第六十九期。在这里,印小象会定期与大家分享来自效率达人的印象笔记使用技巧、高效锦囊、应用案例,也期待更多象亲在这里分享你的独门秘籍。 今天的分享来自象亲 牛泳书海,《在印象笔记中打造写作闭环》。去年参加了欢喜的“印象笔记写作系统行动营”,结营时每个同学都要提交一篇复盘作业。《在印象笔记中打造写作闭环》是我当时提交的复盘作业,花了三天时间准备,仿佛又经历一次轻量级的论文写作和答辩,好在最后顺利通过。本篇内容是在当时复盘作业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冗余,增加了新的思考形成的。总体分为三部分:收集整理、信息加工、内容输出。如下:收集整理 这一部分主要说一说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以及汇聚起来之后的归纳整理。(1)信息收集首先是信息的收集。我使用印象笔记五年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收集信息的渠道多。手机端可以直接发送到“我的印象笔记”,电脑端可以用“剪藏”,看电子书的批注和笔记可以直接导入印象笔记,现在用得到APP也可以直接把批注同步到印象笔记。周围所有我需要的信息,都可以毫不费力、源源不断注入印象笔记,从而形成我自己的信息库。随着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分类归纳变得很重要,关于印象笔记的使用方法,网上零碎的文章、成体系的教材和课程很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我的印象笔记慢慢有了一套自己的笔记本构建逻辑。inbox是默认笔记本,网页剪藏内容先保存于此,“书桌”是每天都要打开使用的笔记本组,在另外三个组“工作”“创作”“生活”中,有需要优先完成的工作,我也会把它放在“书桌”这个组中,完成后再分类归档。(2)信息检索其次是信息的提取,也就是检索。行动营之前,我从没认真对待过标签和标题,提取信息时,要么直接在笔记本中找,要么就通过搜索框,进行简单的关键词搜索。效率很低。那次行动营给我的第一个大收获,就是标签体系的建立和标题的优化。▼标签体系的建立我很喜欢这个说法:笔记本就像一个书架,一篇笔记归入一个笔记本,就是把一本书放入书架。从这个角度来看,印象笔记就像一个私人图书馆,通过分类整理,让我们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整齐有序。但比实体图书馆更便捷的一点是,图书馆内书架和标签是一体的,标签只能表明这个书架里放的是哪一类书,这个功能在印象笔记里被“笔记本组”和“笔记本”名称所代替。印象笔记中的标签有两大重要功能:1.方便检索。标签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检索体系,而且是“多对一”——一篇笔记,可以贴多个标签,方便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它检索调用。2.精简笔记本。更重要的是,有些项目笔记本在项目完成后,笔记本本身没多大用处,直接删掉,里面的笔记又不好归档,这时候,标签能起大用处,打上统一的标签,放入归档笔记,原笔记本就可以删除了。(或者在创建笔记本的时候,只分大类,更具体的分类交给标签。如我的“创作”笔记本组里,只设置“网络收藏”“读书摘录”“我的写作”三个笔记本,以“读书摘录”为例,可能有好的开头、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故事等,归入不同的标签体系。)之前用印象笔记,只优化笔记本,就像瘸腿走路,标签体系建立起来后,健步如飞。▼标题优化最后再说说标题优化。构建好笔记本体系和标签体系,已经能实现快速检索。如果说这时候是健步如飞,那标题优化之后就是如虎添翼。笔记本和标签同时兼顾信息分类和检索功能,而标题的优化则纯粹为了精确检索。标题组块三原则:1.人物+名字+关键词(如:人物-李安-现实世界的异乡人,新世界的开拓者)2.故事+关键词(如:故事-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3.时间+关键词(如:日志-林肯的胡子)这样优化标题后,不但可以实现精准检索,也可以进行批量检索。比如,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人物素材,但不确定具体是哪位,我们可以在搜索框输入“人物”,所有相关素材一字排开;再比如,你想了解一下年10月份的日志,只要输入10,当月的所有日志就都排列好了。相当方便。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我把它概括为“一主三行”。“一主”是指“专注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三行”是指建好三座银行:以晨夕日记为主的“时间银行”,以元素拆解为主的“范例银行”,以卡片写作为主的“知识银行”。(1)专注一个主题之前不管看书还是听音频课程,总是多种类同时进行。比如同时在看格雷厄姆格林的《安静的美国人》、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等;同时在听唐涯的《金融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徐来的《博物学课》等。因为同时进行的内容多,总也完不了,于是加快进度,急于看完、听完,笔记很少做,感悟很少写,更不用说制作卡片沉淀到印象笔记了。整个过程都很焦虑,结果草草了事,没有得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对生活、工作没有指导,对内容输出没有帮助。专注很重要。可以同时看书、听课,但一定要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展开,而且要把精髓沉淀到印象笔记,要记录过程中的感悟和拓展。我最近在集中研读村上春树的随笔,包括他所有杂志连载、旅行游记、访谈记录等等文字,长时间浸泡在村上的遣词造句、行文节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受到他的影响,很自然地去运用从他随笔中学到的一些比喻,读书之余还写了《村上春树出品,请品尝》《胖邮差和爱吃沙拉的狮子》《村上春树是如何练成的》等一些读书笔记。“主题阅读”+“输出训练”,获益匪浅。(2)晨夕日记-时间银行以前写过一段时间晨间日记,后来中断了。参加那次写作营后又开始写晨间日记,并且根据朋友的模板,做了一个简化版的,降低每天的心理负担。模板中的“每日woop”部分,指的是“WOOP思维”,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推荐《人生模式》这本书,如果嫌麻烦,直接网上搜索,内容很多;“卡片”部分我用来积累素材,每天2个;“收获”“不足”“行动”三部分晚上填,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一天复盘。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前面的三部分坚持的比较好,后面收获、不足、行动基本上都空着。其实后面的三部分才是重点所在,“日记”的属性更明显,记录、剖析、改进,累积时间长了,变成一部个人成长史。(3)元素拆解-范例银行1.元素拆解。利用标签部署在印象笔记,是素材积累的一种细化。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时,可以启发创作。如果使用印象笔记时间长,积累了一部分素材,可以先对收集的笔记进行拆解部署,逐步完善。随着积累内容变多,应该会在后期发挥大作用。2.范例银行。通过积累好的开头、结尾、比喻、动词等,把这些要素分类整理,形成写作要素范例库,即范例银行。可以专门在“创作”笔记本组中创建一个“范例银行”笔记本,将所有搜集到的范例集中管理,通过标签实现精准检索。(4)卡片写作-知识银行这块内容是写作行动营创作部分的核心。前期无论是信息收集、整理、检索,还是专注主题、构建时间银行、范例银行,最终都是为了进行卡片创作,打造所谓“写作的素材库”,库中的内容就是这些卡片。正如你有一大片农场,种了各种各样的作物,你把它们按种类一样一样收回来存放到库房中,首先得进行粗加工,玉米只要玉米棒子,小麦只要麦子,稻子只要稻米,等等,卡片制作就是这个粗加工的过程,去掉没用的,留下好的,入库存放——或者还要更进一步,小麦磨成面粉,稻米脱皮成精大米。我们最后的目标是为了把这些收回来的作物加工成美味端上餐桌,食材从哪里来?从库中来。卡片创作和积累是这次写作系统行动营带给我的第二大收获。卡片包括“见感思行”四部分,制作好表格之后可以保存为模版。见:如实记录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一些事。如实记录,不做延伸。感:记录事件中哪些具体的场景、动作等引发了情绪变化。思:即思考,有什么收获、不足,哪些需要改进。行:接下来如何改进、比如列清单、自我量化等。其中“见”是基础。你可以只写“见”,做纯摘录,或者用自己的话如实描述;也可以只写“见感”,或者“见感思”,或者“见行”,只要能快速写起来,目的就达到了。以做读书笔记为例,创建一张“见感思行”卡片,把阅读过程中有感悟的部分及时记录下来(可以一边记录一边写感悟,也可以先记录下来事后再写感悟),读完及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吸收。下面是我读《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时写的一张卡片:内容输出写作在当下是热门技能。教写作的训练营很多,我去年参加了“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和“欢喜印象笔记写作系统行动营”,都非常好,推荐给大家;读了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其中平克的《风格感觉》、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王烁的《有效写作13篇》非常值得一读。若是展开了说,几篇也说不完,这里只挑选写作营中的一部分内容,简单介绍给大家。▼工具很早就开始使用markdown语言,用过简书的网页版、mwb、ulysss,现在使用印象笔记。习惯了印象笔记的全平台快速同步,多功能集成,基本已经不再使用别的工具。唯一感到不满意的是,印象笔记中创建markdown笔记时,字体太小不能调整。▼语言概念:用自然语言写作,自然语言写作的本质是线性交付,线性交付要有起点和终点,通过共识建立一个起点,然后通过落差让交付生动有趣,最后达到终点,表达清楚一个反常识观点。特点:1、通俗易懂。参见白居易写诗让老奶奶听的案例。2、读者思维。有料,即有一个反常识观点,读者有获得感。3、线性交付。用讲故事的“起承转合”来叙述观点。▼故事书籍:坎贝尔《千面英雄》。坎贝尔洞察到:所有的故事都是“英雄的旅程”。一旦英雄踏上旅程,他就进入了冲突统治的世界。模型:现状-冲突-行动-逆转。案例1:现状:田径运动员每天训练做个蹲起,在0名运动员中他总是最后一个完成。冲突:其他人都嘲笑他,他在心里和自己暗暗较劲。行动:训练结束后,他一直在偷偷练习。逆转:有一天,他在0名运动员中第一个做完。这时,大家发现,他的一条腿是假的,所有人都静默了。案例2:现状:千足虫有千只脚,但是它每次都能行走自如,这是它的本能。冲突:有一天,小鸟在树上谈论,这个虫子有几千只脚,它是怎么走路的,不怕被绊倒吗?千足虫听到了,它也没想过自己是如何走路的,一想所有的脚交织在一起,瞬间就被自己绊倒了。小鸟笑得花枝乱颤。行动:千足虫慢慢爬起来,捋顺自己的脚,感受自己每只脚行走的规律。逆转:不一会儿它就找到了,它很开心,终于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路了。总结: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掌握了方法再创作,就会事半功倍。有一句话说,你不是缺少武功秘籍,而是缺乏日复一日的修炼。看再多书,听再多课,掌握再多技巧,如果不能坚持每日练习,写作能力也没法精进,写作水平也无法提高。印象笔记上线个人主页和印象识堂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信息收集、素材整理、内容输出直到文章发布的集成平台,以前很多笔记、文章因为嫌编辑麻烦一直躺在笔记本里,现在修改好后一键发布,方便好多。希望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大家充分挖掘出印象笔记在写作各个环节的潜力,真正将它打造成趁手的写作利器。-本文作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t/7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周话题Vol2今天喝什么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