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牛有关的地方
北京青春痘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62.html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都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开仿生学之河、打造“牛形村”的皖南古村落,有因与牛有关的传说而被命名的风景区和动物园,还有致力打造牛耕部落、传承农耕文明的旅游乡村。 那么它们背后究竟都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宏村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01 奇特的牛形村——宏村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走进有着“画里乡村”美誉的宏村,也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徽派建筑的山水画卷。而这座皖南古村落之所以能不断吸引游人前来,除了动人的美景,还在于其“牛形村”的布局。 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将整个宏村变成了山环水绕、曲水流觞、溪水穿庭入院的怡然美景。 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青翠苍郁的古树为“牛角”,鳞次栉比的楼舍为“牛身”,碧波荡漾的月沼、南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村边的宏儒桥、际泗桥、宏际桥、源民桥4座古桥为“牛脚”,整个村落惟妙惟肖,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还给静谧的村庄增添了一丝灵动之美。 在今天,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就有详细规划的村落,宏村依靠其独特的设计和建造理念,成了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02 “西黄山”牯牛降 位于安徽省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的牯牛降风光秀美绮丽,以雄、奇、险著称,自古有“西黄山”的美誉。其实,它的名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代的牯牛降山中生活着一只名叫鬿雀的怪鸟。《山海经》形容这种鸟“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以各种飞禽走兽为食,连人也敢吃。因此,方圆几百里的山中,鸟兽绝迹,不见人烟。 春秋时期的老子为了传授教义,辞官归隐,云游四方。一日,他骑着青牛,路过牯牛降准备休息时,忽然伴着一声怪叫,一只大鸟从天而降,直向他和青牛扑来。正在吃草的青牛,对天一声长哞,瞪圆双眼,张开四蹄,腾飞而起,用双角向怪鸟顶去。这只鸟骄横惯了,没有把青牛放在眼里,却不料一不小心被牛角顶折了翅膀,跌落在山梁上。于是,青牛纵身跃上山梁,将怪鸟擒获。后来,青牛化作了巨石,而怪鸟的尸骨则烂成了泥土。为了纪念这头大青牛,人们便把这座山命名为“牯牛降”。 其实,作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还有着“绿色自然博物院”的美誉。在这里,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构成了景区最鲜明的特征。 ▲图为济南动物园内的金牛雕像。 03 济南动物园的前身——金牛公园 在“泉城”济南,坐落着一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动物园——济南动物园。不过,在很多人心中,它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金牛公园。 始建于年10月的济南动物园,因围绕金牛山而建,所以一开始被命名为金牛公园,直到年9月8日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关于金牛山的由来,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原本有一只金牛在千佛山的洞中磨金豆,山下一个小孩在一名老叟的引导下拾得3粒金豆,其凶狠贪婪的兄嫂知道后,跑到洞中企图偷走金牛,金牛一跃而出。洞门关闭后,小孩的兄嫂被关在了洞中,而这头金牛则“奔西北,卧太平河畔,化作金牛山”。 年,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根据这则传说创作了一座巨型铜牛雕像。建成后,这座雕像被立在了金牛山东侧绿树环绕的草坪之中。铜牛身高15米,身长7米,重30吨,它身驮金宝,昂首翘尾,两眼圆瞪,颇有气势。 几十年来,济南动物园发生了不少变化,但也传承和保留了很多过去的记忆。其中,矗立在动物园正门不远处的这座地标式雕像便是最好的证明。 ▲贵州省黎平县洋洞村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暨洋洞“千牛同耕”活动,来促进乡村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助推农民致富。 04 守护古代农耕文化的洋洞村 每逢“小满”来临之际,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洋洞村都会按照传统耕作习俗,家家户户开田犁地。届时,山沟里、梯田上、田坝中壮观的牛耕场景,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在现代农业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这显得尤为可贵。 洋洞村,这个海拔在~米间的山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环抱,居住着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1多户、多人。“村里现有多头耕牛,应该是当今中国最密集的现役耕牛地区。”牛耕部落的项目发起人杨正熙说,洋洞村是“中华最后的牛耕部落”。 几年前,杨正熙在洋洞村展开了一项“全域有机”的中华传统农耕复兴计划。生于年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洋洞村侗族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年,他主动请缨到村里做驻村特派员,负责物种调研和保育项目。 牛耕部落的缘起就与物种保护有关。杨正熙希望“藏种于民”,于是,他把家乡洋洞村变成了一个拯救水稻老品种的保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号召全体村民放弃常规化学农业的耕作方法,对除草剂、农药、化肥说“不”,在梯田上恢复当地传统的鱼、鸭、稻共生的耕作方式,而且,家家户户都必须养牛。 几年下来,他成功遴选出一些颇有特色、商品特性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品种,并开始大规模种植。年,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年,他又把洋洞4亩梯田耕地区域打造为牛耕部落。 如今,在理想主义者杨正熙的努力之下,物种保育和中华古代农耕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而“百牛同耕”的劳动场景在吸引游客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向游客展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并助力这里的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金桥》文字:江河图片:于仁吴蒙VC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x/9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边走边看自游古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