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记者的写作者,如何书写飓风掠过蔗田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72.htmlZiwei「我试图记录的是当下的气氛和人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再重大的新闻事件都会被过滤成一个毫无表情的短句。」在《飓风掠过蔗田》的序言里,刘骁骞写下这样一句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对场景氛围的敏锐把握。比如在卡斯特罗悼念活动结束后,「人群散去的速度犹如风中的沙丘,刚才还让我们寸步难行的地方转眼问变得开阔起来,大家都在往外走,犹如散场后的电影院。再过几小时,革命广场上就只有切·格瓦拉和西恩富戈斯的硕大闪亮头像,卡斯特罗的骨灰在广场东侧的革武部大楼里。」再比如,在刘骁骞去古巴国营冰淇淋店「葛蓓莉娅」时,他写道,「我先尝了一口象征社会主义的巧克力球,味道很谈,也没有可可的香味。我又多试了几口,情况没有改善,它像是用稀释过的巧克力奶冰冻成的,而且有一种并不清新的甜味。我更喜欢杧果口味,但奶味太小。我正琢磨着,几颗球就已经塌焉在一起。」其实这种对氛围的描写方法很妙,它不仅仅是对所见的直接呈现,而是给我一种我与作者之间好像隔着一层半透明的纱帐的感觉,风轻轻吹拂,纱帐便隆起。我需要去揣测他的这一次眨眼究竟是因为风太大呢,还是因为有沙粒进入眼睛。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就在我试图去意会的过程中产生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非常享受这种私密的体验,可以说是一种长期以来的偏好吧。但同时,有人评论刘骁骞在这本书中加注了过于主观的视角,想要呈现自己想象中的古巴,甚至达到了「傲慢」的程度。想知道你对这样的评论是怎么看的呢?绿认同你对作者刘骁骞场景氛围描写手法的形容,我也同样喜欢,我认为「引人入胜」这个词很妙地形容了他的写作手法。他描述参加卡斯特罗追悼会现场的文字让我至今回想都有说种莫名的黏腻感,类似场合下的身体经历在阅读那段文字时不自觉涌上来,很有现场感:「人们肩挨着肩,密不透风,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轻拍他们的后背,被打扰的神情都是相似的,疑惑中略带嗔怒……我们再重复前一个动作,如同用一把生锈的剪刀去裁剪一块厚麻布,缓慢艰难地向前移动……我不自觉向后看,斟酌着后退的可能,然而来时的路早已消失,每向前一步,身后的人群就像是相互碰撞的水银球融合在一起。」「现场感」、「镜头感」,这是我初读本书文字的感受,越深入越引人。很多时候我不觉得自己在看文字,而是在看一部纪录片,且有空镜有注解,甚至我的身体经验会自动补充与文字所写相似的触觉,居然很神奇地产生了视听感受,对我来说是珍贵的体验。例如当作者站在利益代表处正门前:「我从未从这个角度观察过它……像这样忽略了所有的参照,从正门前仰望它,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个视角大概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哈瓦那人最为接近。」接下来的文段他书写了那一时期美国和古巴尝试复交的失败,然后「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空气。我循声望去,铁门内的安保人员正朝我招手。」时空场景又移回现在,镜头转换!我甚至可以脑补,如果在纪录片里,这段文字会有怎样的画面呈现。以上是我的部分体验和举例。至于你提到有人评价这种写法「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主观」,我不认同。尽管再怎么强调我们只是哈姆雷特中的千分之一,褒贬不一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我认为,首先,这不是一本科普类的书籍,书封上的介绍语是「一个中国记者的古巴见闻」。若要说客观意义上的古巴,世界、历史、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古巴,大有相关书籍一一详细呈现,那么阅读前就抱有想阅读说明文的预设,阅读后才发现这是本记叙类的书籍从而产生失望,是不是也同样「傲慢」呢?其次,作者也说到:「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并不是我原地古巴的目的。相反,我希望能更好地观察古巴人的日常,这种体验越主观越好。因为一旦记者的感知不够立体,客观和盲目常常只有一线之隔。」或许只是我个人喜欢这样的日常镜头,但场景、事件、感受、观点的融合呈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补齐了我这个「古巴小白」的短板。正如Ziwei形容的「半透明纱帐」,我们和那个遥远国度之间不再是与电子屏幕一样厚的屏障。同时,对看似寻常的场景产生联想,这也是他记者的敏锐力教给我的新思考视角。最后,正如作者所写:「一个带着记者视角的旅途既可能妙趣横生,也会变得十分功利。在这种略显病态的职业习惯中,所见所闻都被当作潜在的选题来看待和拆解。然而在我的经验中,最深刻难得的体验,无论是生理的,还是意识的,往往很难塞进新闻报道的模具中。为了等来适合的输出形式,有时需要耐心地等待。更可能的情况是,它始终是一种背景声,在所有的新剧情中摇曳着。」希望各位能在这次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难得体验。Ziwei确实从你的言语中感受到了愤怒哈哈哈,既然想要了解一个「客观」的古巴,那么他真的就该去啃一本古巴的历史书!就像你说的,这本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我它使我有了进一步想要了解古巴这个国度的热情,另一方面就是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在场感」,在此就不多作言说了。此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刘骁骞的驻外记者身份。关于记者题材的东西我也看过一些(不管是由记者创作还是描写记者)。《看见》引发了多少人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初印象;《虚构安娜》中Vivian围绕安娜·德尔维的案子展开自己长时间的调查并写出好故事;《二十五,二十一》就不说了,比起白易辰的记者身份,其实我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tx/9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5月9日开票直到世界尽头维姆
- 下一篇文章: 世预赛美洲区预选赛第二窗口期五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