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彻底改变切middot格
一部关于拉丁美洲的游记。 跨时空对话:晚清官员傅云龙——中国最早窥探拉丁美洲的人。 核心书摘: 《摩托日记》是一部关于拉丁美洲的游记。 年,23岁的医学生格瓦拉做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选择,他决定延迟毕业,和29岁的格拉纳多一起旅行,探索整个拉美大陆,他们计划用五个月的时间走完一万公里。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寒冷、饥饿、急症等困难险阻,从骑行到步行,从搭顺风车到划小木筏,一路向前。格瓦拉把这趟旅行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形成这部《摩托日记》。 在旅行的最后,格瓦拉说:“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最终,格瓦拉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古巴革命中。这趟拉美旅行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这样一个出生优渥、满怀浪漫主义的青年变成大无畏的革命家?答案就在这部《摩托日记》里。 关于作者: 切·格瓦拉,本名叫埃内斯托·格瓦拉,是拉丁美洲左翼革命家,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年6月,他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的一个建筑公司业主家庭里,格瓦拉的家族在阿根廷声誉卓著,他的祖先出生于爱尔兰,后经西班牙转辗来到阿根廷,成为了巴拉那河地区的总督。而格瓦拉的母亲同样也来自贵族家庭。年格瓦拉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正式投入拉美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中,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学什么: 1、摩托之旅路上的见闻? 2、切·格瓦拉为什么会走上革命的道路? 一、青年格瓦拉的奇幻之旅 埃内斯托·格瓦拉的家世显赫,是名副其实的贵族,格瓦拉的外祖父是阿根廷驻德国大使,父亲这边的家族里甚至出过新西班牙的总督,格瓦拉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但他刚出世就患上了支气管肺炎,不到两岁就得了哮喘,为了给格瓦拉治病,一家人迁到了上格拉西亚这片气候宜人的疗养胜地。格瓦拉的生活称得上顺风顺水,20岁出头的格瓦拉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爱做白日梦,有点叛逆,厌倦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 年10月,23岁的格瓦拉在好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家度假,他一边喝着马黛茶,医院的工作糟糕又单调乏味,还一边改装着一辆年产的破旧诺顿摩托车。格拉纳多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前不久,他不得不从阿根廷一个城镇的麻风病院离职,现在他医院给他的薪酬实在是太低了。 突然,格拉纳多说:“我们为什么不去拉美北部走走?” 格瓦拉疑惑了,他惊讶地问:“北美?可怎么去啊?” 格拉纳多拍了拍那辆破摩托车说:“骑着这辆大力神啊,老弟”。他们习惯把那辆摩托车叫做“大力神二号”。 就这么三言两语,两人就敲定了这次旅程。格瓦拉加紧整理旅途中可能用到的所有物件,而格拉纳多的任务则是改装摩托车并研究路线。 两个年轻人对前途毫无预知,黄沙漫漫中,只有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还有一辆摩托车。这次旅行开始得平淡无奇,完全是两个叛逆青年的随兴而为。 格瓦拉在书中写道,在他的白日梦中,他们到达了遥远的国度,他们在热带的海洋上航行,踏遍整个亚洲。怀着对世界的好奇与赤诚,格瓦拉告别了父母和女友,和朋友格拉纳多上路了。就像闯入新世界的堂·吉诃德和桑丘,他们骑着“大力神二号”摩托车,跌跌撞撞地穿过平原、沙地和山丘。 他们在前往智利的途中搭上了穿梭于埃斯梅拉尔达湖的船,他们给自己和“大力神”都买了船票。他们在船上碰到不少出诊的医生,少数几个医生总是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解麻风学的知识,这总是能够引起其他医生的崇拜。因为在安第斯山脉的这一头,麻风病并不常见,所以当地的医生对麻风病完全不了解,他们还表示这辈子还从没见过麻风病人,但他们告诉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在遥远的复活节岛上有一座麻风病院,病人不多,那个岛非常迷人。复活节岛距离智利大陆本土大约公里,这个岛在地理上属于波利尼西亚群岛,位于群岛东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岛。 至于为什么要叫复活节岛,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年的一个星期日,荷兰西印度公司的探险家雅可布·罗赫芬率领一支舰队首次发现这个位于南太平洋中的小岛,他用墨笔在航海图上记下了这个岛的位置,而那一天刚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的第一天,于是他就顺手在旁边记下“复活节岛”,从此“复活节岛”之名便为世人所知了。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对这个神秘的岛屿非常感兴趣,恨不得马上能去岛上调研,他们请船上的医生帮忙写了一封推荐信,以便将来能拜访复活节岛上的主席。 他们乘坐的船一路向北到达智利。格瓦拉看到了智利美丽的田野,感觉到每一块土地都被分割成小块,每一小块土地都能够合理利用,这和阿根廷南部那些贫瘠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智利的港口堆积着商品,格瓦拉看到市场上售卖的食物、智利村庄里的小木屋、当地农民的民族服装,都和阿根廷不同,带有独特的美洲特色,完全没受外来殖民文化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智利的德国移民没有与当地人通婚的习惯,所以土著的种族的纯洁性得以完整地保存。 格瓦拉一直在日记里重复,他和格拉纳多在智利的旅行非常愉快,当地人对他们的热情更是表现到了极致,甚至有很多记者专程来采访他们。有天早上,格瓦拉看见了智利的一摞厚厚的日报,他回想起阿根廷的日报总是寥寥几张,这种对比又让他觉得非常深刻。紧接着,他就在一份日报的正中央看到用超大号字体印刷的一则新闻标题:“两位阿根廷麻风病学专家骑摩托车穿越南美洲”。接下来是小一号字体的副标题:“他们此刻正在计划造访复活节岛。”文章的内容高度概括了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的勇敢旅行计划,记者把他们报道成专家,美洲麻风病学的灵魂人物,曾治疗过三千位病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了解美洲所有重要的医疗机构,计划调研整个美洲大陆的医疗情况,现在正准备造访这座美丽却冷清的小村庄。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高兴坏了,他们不再是两个艰难地骑着摩托车旅行的流浪汉,而是调研专家。他们用了整整一天来改造和维修摩托车,然后在当地居民的簇拥下进行了道别,继续一路向北到达瓦尔帕莱索市。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的旅行到这里,才算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在旅行的前期,我们看到的是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说走就走的热血与青春,遇到的困难险阻无非就是摩托车坏了,没有吃好或睡好。但是随着旅行的继续深入,他们更加接近了南美洲的大地和大地上的穷苦百姓,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不平等、不公正,以及人性的冷漠与温暖,内心也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就是我们第二个维度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二、震撼心灵的生命之旅 瓦尔帕莱索市风景秀美,城市建在海滩上,面朝海湾。城市扩建时一直往山上建,而群山则延伸进海里。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去码头询问是否有开往复活节岛的船,结果让人失望,六个月内都不会有去复活节岛方向的轮船了,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只能四处搜寻别的方法。 有一天,有人找到格瓦拉,拜托他去看一位得了哮喘病的老太太。这可怜的老人让格瓦拉感到很难过,她小小的房间里散发出浓烈的汗臭味,家里只有几把落满灰尘的椅子。除了哮喘病,老人还患有心脏代偿失调症。 格瓦拉是一名医生,面对这些下层人民的时候,他本能地希望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况,可以消除这些不公平,格瓦拉觉得如果医疗条件更好一点的话,这位可怜的老人至少在一个月前就能得到救治,虽然还是会有病痛折磨她,但至少她能有尊严地活着。但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些贫困家庭里,病人往往被家人粗暴地对待,因为那时他们已经不再扮演父亲、母亲或兄弟姐妹的角色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拖累家庭、被健康家人所怨恨的负面形象。格瓦拉意识到,这就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经历的深刻悲剧,他们的生活被掩埋,看不到未来。在这些垂死的病人的眼睛里有一种祈求原谅的屈服神情和无尽的渴求宽慰的绝望。 格瓦拉没法为这位可怜的老人做太多事,只能给她开一些食谱、一些利尿剂和一些抗哮喘的药粉,还有几颗止吐和抗晕的药。格瓦拉离开时,老人真诚地道着谢,而她的家人投来的目光却全是冷漠。这一幕让格瓦拉感到很难受,他强迫自己不再想老人,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去复活节岛上。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决定跟随货船偷渡到复活节岛上,但很快就被船长发现了,船长大声质问他们:“你们以为只要随便挑一艘船上去就可以了吗?你们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格瓦拉和格拉纳还真的没考虑过后果。好在船长并没有把他们赶下船,而是让管家给他们安排点儿工作抵船费。 有一天,格瓦拉看见船长和隔壁船的小胡子船主喝得醉醺醺的,船长大概是醉了,把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藏在船舱的事情说了出去。格瓦拉和格拉纳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藏得好好的,被几吨香喷喷的哈密瓜盖得严严实实,还不忘往嘴里塞几瓣哈密瓜。就在这时候,突然响起一个愤怒的声音,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的眼前出现几撮小胡子,接下来的事就滑稽了,他们被赶下了船,眼神里满是惊讶和狼狈。后来船上的一位水手说:“我本来可以骗过隔壁船的船主的,可是伙计们,他看到那些哈密瓜皮了啊,他气坏了。你们真不该吃那么多哈密瓜。” 就这样,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的偷渡计划失败了,他们只能收拾家当下了轮船,出发去著名的丘基卡玛塔铜矿。去往铜矿的路上,要途径一个叫巴格达诺的村子,他们在那儿跟一对智利工人夫妇交上了朋友,那对夫妇都是共产党员。 男人的脸上长满皱纹,他对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讲了很多故事,讲他曾经拥有土地,但被侵略者夺走,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到矿区工作;讲他老婆忍饥挨饿但却一直忠贞不渝地追随他;讲他们把孩子们留在一个好心的邻居家;讲他找工作的艰辛经历;讲他那些神秘失踪的同志们,有人说他们被扔进了海里。在这沙漠的夜晚,这对冻僵的夫妇只能蜷缩在一起互相取暖,他们就是这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无产阶级者的真实写照,他们连一条可以御寒的小毯子都没有,所以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让出了他们的一条毯子,用另一条毯子尽可能地裹住身体。那是格瓦拉感觉最冷的一个夜晚,但同时也是让他这个奇怪的人感觉最温暖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那对夫妇准备去山里的硫矿。那里的气候很糟糕,生活条件极差,那个地方不需要工作证,也没人会询问工人的政治立场。在那儿,工人只需要卖力工作,用健康去交换赖以活命的口粮。 格瓦拉认为,也许这对夫妇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理念,但是他们却很好地诠释了共产主义的涵义,共产主义就是“给穷人的面包”,是让他们通过劳动体面地活下去的力量。 智利有各种各样的矿区,当时智利铜矿的产铜量占全球总量的20%,铜是制造摧毁性武器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地位相当重要。但当权者只在乎铜矿开采量的多少,并不在意开采铜矿和炼铜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坍塌事故会给普罗大众带来多大的灾难。最触目惊心的当属矿山坟场,坟场里只掩埋了少部分死者的尸骨,而绝大多数死于硅肺、矿井以及矿山里的恶劣条件的矿工,根本无人收尸。眼前的世界与他们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么遥远。 格瓦拉还注意到,在丘基卡玛塔矿山,甚至医院里,医疗条件都非常落后,连手术室都是很脏的,国民卫生意识非常差,政府给予殉难矿工的赔偿金和抚慰金基本为零。 在瓦尔帕莱索市的旅程中,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的“大力神”摩托车彻底报废了,他们的摩托旅行变成了流浪。到达秘鲁之后,两个流浪汉身上已经没钱了,只能靠徒步或搭便车来完成接下来的旅行。 他们顺着亚马逊河漂流而下,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差距,有钱人乘坐着设施完善的大船,而穷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动着前进的小草船。小船上很拥挤,人畜混杂,人们无言地躺在吊床上,眼神迷茫而麻木。在有钱人的娱乐声中,格瓦拉望着那些无助的穷人,觉得无比孤独。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穿越亚马逊河向圣巴勃罗市的麻风病院出发。到达圣巴勃罗,他们拜访了地区医疗主管布雷西亚尼医生,久违地感受到了尊重和欢迎。第二天,在布雷西亚尼医生的安排下,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去了麻风村。在麻风村的病人区,六百个病人各自住在丛林中的茅舍里,他们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组织、行政官员、法官、警察等。 这里的医疗设施简陋,电、冰箱和实验室这些基础设施都没有,但人们的生活却很融洽,人们在麻风村的休息日里,踢足球,钓鱼。 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在麻风村待了三个星期,他们跟麻风病人一起劳动,一起欢乐,让麻风病人享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也给那些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医院为格瓦拉举行的小小的生日晚会上,格瓦拉深情地表达了他的愿望,他说:“虽然我们身份低微,无法成为某项伟大事业的代言人。但是,经过这次旅程,我们坚信,分裂拉美国家完全是痴心妄想!从墨西哥一直到麦哲伦海峡,我们同根同源,为了消除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为秘鲁、也为拉丁美洲国家联盟,干杯!” 三个星期后,医院的病人们为格瓦拉和格拉纳多准备了简单的欢送仪式,他们凑了.5索尔(约人民币.89元)交到格瓦拉手里,他们非常感谢格瓦拉和格拉纳多三个星期的陪伴。格瓦拉后来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曾真正让他们想投身于麻风病学研究的话,那一定就是各个地方的病人们展示给他们的友爱。 那天,格瓦拉和格拉纳多亲手做了一个木筏去巴西,他们把木筏命名为“曼波·探戈号”,麻风村的病人为他们唱歌送行。小木筏的航程有十天,乘着木筏顺流而下,两个人轮流站岗,以防不测。他们在河里钓鱼作为食物,有惊无险地到了巴西。之后两人又一起走过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格瓦拉和格拉纳多为这场旅行画上句号。格拉纳多决定留在当地做一位医生,而格瓦拉则继续他的生命旅行。几年后格瓦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三、成为切·格瓦拉 年格瓦拉正式毕业,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证,他决定开始第二次拉美之旅,这次旅行他亲眼目睹了整个拉美地区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穷困,也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思想。 年,27岁的格瓦拉在墨西哥遇到了日后的革命战友,来自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他加入卡斯特罗的革命军事组织,立志推翻盘踞在古巴的巴蒂斯独裁政权。格瓦拉搭档卡斯特罗,他们一起闹革命,掀起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解放古巴,建立了一个新的独立政权。 当然,格瓦拉也过过一段稳定的为官从政生活,他担任过古巴的国家银行行长,还组织过土改。年,还被任命为工业部长,主持工业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格瓦拉逐渐蜕变,他获得了知名的称号——“切”。“切”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感叹词,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区也被广泛使用,意思就是“厉害!牛!” 于是,切·格瓦拉就此诞生。 如果说以前的埃内斯托·格瓦拉是一个游客的话,那么重生的切·格瓦拉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侠客,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曾经在宣言中讲过,他的理想是团结全拉美,解放拉美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一个古巴的独立,还远远不够,所以,他没有一直待在古巴帮助卡斯特罗主持国家工作,而是独自走向了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帮助他们争取独立。 但不幸的是,在年,玻利维亚联合美国开始对革命势力进行围剿,在反围剿战中,伤痕累累的切·格瓦拉最终被玻利维亚军队逮捕,惨遭杀害,享年39岁。 如果没有那场轰轰烈烈的拉美旅行,恐怕就没有日后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在旅行的最后,格瓦拉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格瓦拉从一个无忧无虑的文艺青年的角色中跳了出来,变成了共产主义信念的捍卫者。 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人物,曾不远万里,来到拉丁美洲考察,为世人留下数百卷详实的记述和一次远游壮举,他就是晚清官员傅云龙,他也是中国最早窥探拉丁美洲的人。 年,清朝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衙门官员中选拔了12名游历使出访欧亚非洲和南北美洲数十国。这场考试与传统科举考试的科目不同,这次考试不考四书五经,不考八股诗文,只作关于边防、史地、外交、洋务方面的知识。傅云龙是当时游历使选拔考试的第一名。 年11月,傅云龙从上海出发,出使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十一个国家。他先从上海乘船到日本,然后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再到加拿大,又回美国。年12月,傅云龙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出发,开始了拉丁美洲之行。 傅云龙是在12月5号到达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他游历了哈瓦那大花园,並向古巴官员和中国领事馆人员及当地人士,询问了解了古巴的火车、铁道、电线、邮政、炮台、兵船等情况,还收集了一些文图资料。12月22日,傅云龙乘船离开哈瓦那,绕过古巴岛与海地岛之间的向风海峡,经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哥伦比亚,抵达中美洲巴拿马的果龙港,当时正逢阳历除夕,傅云龙还听到了来自中国制造的鞭炮声。 之后,傅云龙乘船经过麦哲伦海峡,计划抵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当时巴西正流行黄热病瘟疫,船上各国旅客害怕危险都不敢上岸,只有中国游历使傅云龙和同行的伙伴,为完成皇帝的巴西游历使命,毅然登岸。 据傅云龙自己统计,他的这次游历总日程有26个月,天,总行程约公里,他重点游历了上谕指定的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6国,顺便考察了哥伦比亚、巴拿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5国,往返共游历11国。 在游历期间,傅云龙还撰写了卷“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国调研著作,傅云龙称为《游历图经》。采用中国传统史地书籍中图经的体裁,也就是以地图、表格为主体,再配上简明的文字叙述评论。傅云龙每到一个游历国,就努力收集该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并亲自察访,实地踏勘,还绘制各种地图、统计表,力图向国人提供游历国的详细资料。 第二类就是海外游记,傅云龙称之为《游历图经余纪》。这实际上就是傅云龙在各国的游历日记,具体记录了游历旅程、行踪、考察、游览活动、著述情况以及感想议论。 第三类是海外纪游诗。傅云龙每游历一国还即兴创作了不少诗篇,回国后又加以整理修改,编成《不易介集诗稿》,据说这些诗稿足足有9大卷。 可以说,傅云龙的这些著述,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时,对如何实现近代转型的摸索;而傅云龙的拉美之行,更是中拉文明在十九世纪的一次相遇与相鉴。 结语 以上就是《摩托日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格瓦拉记录了自己与同伴格拉纳多游历拉丁美洲各国的故事,他带领我们一起感受了拉美文化以及拉丁美洲底层人民的艰辛。这次旅程对格瓦拉来说意义非凡,旅程中的种种见闻间接地促使他走上了团结拉美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革命道路。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那时,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天职,真正的天职就是永远沿着世间的陆路和水路进发。我们应该永葆好奇,洞察眼前的一切,发现每一个角落——但不在任何一片土地上扎根落户,也不长期驻留,探究万物的本质,而是观其大略,浅尝辄止。” 相关内容: 《通天之路:李白传》|了解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 02-21《杜甫传》 “诗圣”是如何炼成的。 山本五十六|太平洋上的海军枭雄。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拉丁美洲贫穷的根源,就在于殖民主义的残暴掠夺。 《搭车去柏林》 如果你心中真的渴望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上次推送内容: 《搭车去柏林》 如果你心中真的渴望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理性的人,都擅长用性价比衡量自己。 《故事营销有多重要》 任何时代伟大的故事都有哪些要素? 本次推送: 《摩托日记》 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发现了什么? 加再多班,也干不过那些“会说话”的。 《品味与物质欲望》 都说做中产生意,你真的懂中产吗? 下次推送: 《熔炉》 一部改变了韩国法律和社会的小说。 加再多班,也干不过那些“会说话”的。 《品味与物质欲望》 都说做中产生意,你真的懂中产吗?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7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朋友圈精选文摘死道友不死贫道,日本鬼子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