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它带走儿童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儿童节,是什么? 是对平时就百般呵护的孩子更疼爱有加,是回忆肩佩五道杠、在安全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在无限的关爱呵护与嬉戏中长大的幸福时光, 或是留下“带条鱼到学校观察,结果被转发评论过万,收到的哈哈哈连起来可以绕赤道数圈,外加往返地球月球几个来回”的黑历史? 无论童年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每个人对于童年的主题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与众不同的童年故事。 一个国家的苦难 相信这是一幅所有国人都记得的照片———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坐在火车站废墟上惶恐大哭。 这一幕发生在年淞沪抗战期间的8月8日下午时10分,日军由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窜至上海南站上空,对车站进行俯冲轰炸,投弹0余枚,50余人遇难。 时任美国米高梅公司《今日新闻》电影摄影师的王小亭正在上海进行战事拍摄。得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他当即携带电影摄影机驱车前往现场。“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 从发现这一幕,到孩子被一名男子(可能是他的父亲)抱走,王小亭只拍摄了十几秒的画面。于是他截取了那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坐在火车站废墟上惶恐大哭的镜头,并将胶片交由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辗转送往纽约。10月4日,美国最具影响的《生活》杂志刊发了这幅照片,据称当时全世界有1.36亿人目睹了这一画面。 年宋美龄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宣传演讲,很多场合的海报上配发的就是这张照片。中国收到的助款和物资,相当一部分注明是捐给难童的。新泽西州东奥伦奇市一位美国妇女,给宋美龄寄了一张3美元的汇票和一张剪报,剪报上正是王小亭拍的这幅《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浴火与新生 年6月8日,在距离西贡市40公里的全邦一号公路线,北越和南越军队已经在此对峙了3天。南越军队试图冲破障碍打通这条道路。南越陆军召唤空军支援,随即两架A-37战斗机出现在空中,其中一架飞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由于投弹偏差,炸弹在南越难民聚集的高台教寺庙边上炸开,令躲在寺庙里的潘金淑与村民们奔跑着逃离那里。 “那是(藏身的)第三天,午饭后我听到寺庙周围有东西燃烧的声音,然后就听到(南越)士兵对孩子们喊道:‘快跑!’”潘金淑回忆说,“他们让孩子先跑出去,然后是大人。” 她立刻跑到室外,“看到飞机离我很近,飞得很快,然后就看到炸弹落地,周围变成一片火海。” “好烫,好烫!”多年后,潘金淑还记得当时自己不停地大喊。她脱掉烧着的衣服,一路奔跑。 医院住了一年多,家人一度认为她活不下来。“医院住了14个月,进行了17次手术,身体65%的皮肤都烧伤了。”她回忆说。 长大后,潘金淑被越南政府当作活标本树立起来,在被送进医学院学习期间,经常被政府要求回到村里拍电影,接受采访,她显然对这种生活不满。 年,越南政府同意让她去古巴哈瓦那大学完成学业。在那里,潘金淑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一个来自越南的小伙子裴辉全。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决定彻底离开越南。年,潘金淑在哈瓦那结婚,然后在莫斯科度过了蜜月。 在返回古巴的途中,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申请留在了加拿大。夫妇俩本来希望在多伦多过上默默无闻的生活,然而5年3月,英国《星期日邮报》披露了这则消息,又把新闻转让给多伦多的《多伦多太阳报》,她的图片被登在了该报的头版。此后,潘金淑广泛参与国际公益活动,一一拜会了当年救治过自己的医生、记者,重叙前情。6年,美国退伍军人节,她在越战纪念碑前面发表演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缔造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潘金淑现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她过着平静的生活,是一名家庭主妇、幸福的母亲。此外,她还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每年都到世界各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唤起世人对遭受战争之苦的难民的 这张照片原本是为一本杂志拍摄的,但是5个月之后,杂志社依旧没有刊登。于是,他决定用这张照片参赛。不过在这张照片成为荷赛年度最佳照片后,他没有出现在颁奖现场,他表示,他不希望因为一个快要饿死的男孩的照片来赢得声誉。
但这张照片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轰动作用可能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有一种说法认为,尽管近代以来非洲一直为饥馑所困扰,但这一切并不为外人所熟知;正是这一张照片,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非洲大陆的多灾多难。 我要读书 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 苏明娟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照片中的苏明娟,当时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如今,苏明娟已经在合肥一家银行上班,平时工作很忙,但如果有与希望工程相关的慈善活动,她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它鼓与呼,“今后的路还很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以当年那双纯洁的‘大眼睛’去看待生活,看待社会,把今天的感恩化作明天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饥饿的苏丹 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 卡特后来说,他在那儿等了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他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 当年,美国《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8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非洲小国卢旺达与中国密切合作,经济发展快
- 下一篇文章: 墨尔本最好吃的汉堡在哪里答案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