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尼达

寻找古巴曾经的芳华

撰文、摄影丨赵宝娜南麓,加勒比海边,在山脉与海洋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色彩斑斓的小镇——特立尼达。这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年,充满传奇故事的城市,多年时光流逝,中世纪遗风仍随处可见。因为山海阻隔,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这里才有道路相通,由于长时间与世界隔绝,这座小城完好地保留了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处处散发着中世纪欧洲的味道。它是古巴历史的缩影,也是古巴颜值最高的小镇。多年来,西班牙殖民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在此沉淀,古老的鹅卵石街道,富有浓郁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彩色房屋,优美而又宁静的花园广场……时间仿佛定格在19世纪,历史的印记使得特立尼达成为一座真正的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有人说:特立尼达在年入睡,至今没有醒来。有人说:特立尼达这个小镇沉睡了一个半世纪,至今仍未醒过来,在这里,时光仿佛还停留在19世纪中叶。这样的描述也许更能让人浮想联翩。年,特立尼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因为它经常遭遇加勒比飓风的摧残,被评选为地球上个正在消失的景点之一。年,西班牙征服者迭戈·贝拉斯克斯·德奎利亚尔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建立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将其命名为:桑蒂西马·特立尼达。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三位一体”,旨在表达对圣灵、圣父(上帝)、圣子(基督)三位一体的敬意,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在地理位置上,特立尼达恰恰也是“三位一体”,因为它位于高山、海湾、平原三处的汇合点。年11月,我从墨西哥城乘飞机抵达哈瓦那已是傍晚时分,没作停留,即刻乘车去特立尼达,多千米的路程,需要5个多小时,一路颠簸,到达时已是夜里11点了。当睡意惺忪的我从旅行车上下来,拖着旅行箱走进酒店,我觉得自己好似游荡在梦中。酒店大堂是南欧古典风格,低调奢华而又温馨优雅,鲜花、绿植、喷泉、油画、大理石楼梯的弧线、低垂的吊灯、家具的格调……这种中世纪怀旧的风格让我又想起了古老的欧洲。我揉了揉眼睛,心想:这真的是在古巴吗?怎么好像是在西班牙或意大利?客房舒适而优雅,久违了,那欧洲贵族风格的大床,还有可以看风景的阳台。阳光洒在餐厅的桌椅上,形成妙曼的光影,浓香的咖啡混着现烤面包的香味溢满房间。清晨,我从酒店出来,开始了探索小镇之旅。我沿着小镇里凹凸不平的鹅卵石街道前行,这些从19世纪一直沿用至今的小路,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柔润,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温柔的光泽。我漫步在这里,享受着充满岁月感的迷人街景。没有喧嚣,没有繁华,彩色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有时还可以透过窗户的栏杆看到屋内的优雅精致。有的庭院里种有三角梅,花儿不时地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像我总想窥探里面一样。这里的民居大多是一两层的橙红色瓦房,相邻的房子大都涂有不同的颜色,每所房子粉刷的或清新亮丽或丰富热烈,配上各式各样充满沧桑感的铁艺栅栏和淡蓝、粉红的精美木门窗,仿佛一幅幅色彩斑斓又涂抹厚重的油画。这些建筑外墙色彩虽然都被翻新过,可妙就妙在,这种自殖民时期开始的建筑色彩,在翻新时也选择了复古的颜色,让你觉得仿佛还置身在19世纪。在加勒比地区,财富会引来海盗,那些独来独往的加勒比海盗曾两次集结这里,攻下了特立尼达,他们烧杀掠夺,甚至烧毁了这座城市。如今,路边的隔离墩就是一尊尊当年抵御海盗时使用的铜炮。站在街道尽头遥望,独特的鹅卵石路面,起起伏伏,彩虹一般的房屋,古典清新。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发出“哒—哒—”的声响,恍然间我又想起了西班牙,想起了意大利的那些小镇,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鼎盛时期的西班牙王国。那些遥远的故事,像一部老电影在我脑海里闪过,回过神来再定睛看看,原来街道上的人,还是21世纪的模样。小城里的每一条路都能把你引到马约尔广场,在特立尼达的两天里,我记不得去了这里几次。马约尔广场是古巴最古老的中心广场之一。广场的中心花园矗立着高大的国王棕榈,绿树掩映处,高高的钟楼和庄重的教堂站在一起,线条、色彩、造型协调呼应。和谐自然的美中,沉淀了几代艺术家最精巧的构思。几百年过去了,它依然是那么优雅迷人,宛如一曲悠闲的慢板,演奏着来自记忆深处的赞歌,让人不禁产生一丝中世纪的幻想。思索间,我感觉仿佛来到了安达卢西亚,托雷多转角的尖塔,比利牛斯山脚下的教堂,鹅卵石的路面,斑驳的楼房,殖民时期风格的花园,热情洋溢的萨尔萨舞……可我知道,这里分明是古巴。沉淀了的历史在这里再现,让我常常产生错觉。年建成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圣三一大教堂,是小镇最为气派的建筑。阿西斯·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的钟楼,是19世纪初修建的,如今只剩下了这座钟楼和周边少部分建筑。它是特立尼达认知度最高的建筑,因为0.25CUC硬币上刻印的景色便来自这里。钟楼的外墙涂成黄色,点缀了一点白色,而屋顶是橙红色的,远处看去十分鲜艳,颇具特色。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小城,从远处的山峦,到小镇里风格各异的建筑,流动的行人,骑着马招揽游客的牛仔,真是错乱了时空。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也是这么古老,有情调,只是游人多了一些。鹅卵石小路把古老的钟楼与教堂连接在一起,行走其间,仿佛穿行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大大小小的细节中碰撞出全然不同的视觉艺术。我心里忽然涌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这些古老的建筑会说话,它们会讲给我怎样的故事?是殖民时期的发展史?是海盗入侵的片段?是贩卖奴隶赚取的黑心钱?还是古巴独立战争的故事?哪一样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有关。这里的每个角落里都刻印着过去的记忆,浓郁的殖民文化氛围,古巴特殊的发展现状,使得这里没有现代人想要的物资,只有时光的沉淀,以及淡定和从容。马约尔广场好似这座古城的大客厅,行为艺术者,吸雪茄的老人,卖草帽的大叔,看手机的女孩,玩耍的孩子……他们都在这里自顾自地忙着自己的事情。广场附近大多是公共建筑,如罗曼蒂克生活历史博物馆,剿匪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以前都是富人家的宅邸。罗曼蒂克生活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就是Brunet伯爵家族的府邸,“罗曼蒂克”就是从其英文名字直译过来的。明黄色的建筑前摆了一排画作,处处展示着小镇的文化艺术底蕴。夕阳为这个彩色小城逐渐披上了金色的薄纱,此时,安达卢西亚特色的民居,个个都成了橘红色的光源,与逐渐褪色的夕阳,相互映衬,绽放出熠熠发光的金色,彩色的墙面泛着柔和迷人的光芒,仿佛古巴过去辉煌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古巴曾经的芳华。光与影的变化让这里变得格外迷人,我站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广场路口边上,有一座看似普通却很特别的建筑,橙红色陶瓦的屋顶,木制的阳台与支柱,粉彩的外墙,有棂而无窗的窗户和门面,高傲自信地站在鹅卵石路旁,它代表的是典型的特立尼达建筑之美。如此简单的组合,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既有遗世独立的自负,又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也许这就是特立尼达独特的城市气质。广场边有个鹅卵石铺陈的台阶,上面摆放些轻巧的桌椅,人们可以在这里喝咖啡,聊天。当然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无线网络,原来古巴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才有网络,这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每天广场的阶梯上,聚集了各种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他们点一杯咖啡,便在这里埋头看笔记本,或看手机。这样的场面构成了古城中一道现代化的风景。约上老朋友来到这里喝上一杯,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晚风习习,我又来到古城中漫步,灯火渐次亮起,昏黄的街灯,鹅卵石的小路,转角又转角,街灯制造出路人的影子,它的光芒温柔隐约,即孤清,又温暖。耳边不时飘来欢乐的音乐和歌声,时常会看到有一两个人站在门口,有人端着酒杯,有人跳着轻快的舞步,古巴人真是天生的乐天派,一杯朗姆酒一支雪茄,就会快乐一整天。幽暗的灯光下,一辆马车穿行而过,马蹄声敲打着鹅卵石路面,清脆入耳。热情好客的居民,时不时会邀你到他家看看,他们喜欢坐在摇椅上与你比划着谈天说地。尽管古巴人收入低,物资匮乏,但丝毫不影响他们追求美和优雅的生活,他们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温馨。身在陌生的异国他乡,这样的笑容足以让你感动。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的街道,让人很希望能在这样的地方迷路,因为下一个转角看到的,可能是一幅意想不到的画。何况特立尼达这么小,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回去的路。小镇的居民生活宁静而有序,他们大多经营一些民俗或纪念品商店、画廊、理发店、餐馆等生意。这里没有繁忙的地铁,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脚步匆忙、川流不息的人群,只有行走的游客和晒太阳的小镇居民。忙里偷闲的大厨,开朗的修鞋师傅,专注的街头艺人……艺人的这把旧琴,让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中那位叫麦克斯的小号手,在他失意时想要典当那把跟了他几十年的小号时,发现了一首曲子的母盘,而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在想:他的这把琴也许会有许多故事。恩爱的夫妻,卖菜的老人,守望的老人,漫步的人,休闲的人们,还有随处可见的切·格瓦拉的追随者。距离马约尔广场大约有两条小街,有一个露天市场,当地人在这里摆摊子,兜售一些手工制品,他们有的边做边卖,文静的绣女,专心的绣男,古巴人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赋。清晨,我沿着小镇主干道何塞·马蒂街一路向南走去,路上的行人大多是学生,从小学生到高中生都有。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充满了活力,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古巴的未来。古巴的教育水平在拉美名列前茅,而且全部免费,在古巴,基本消除了文盲。我一不小心走进了一所学校,孩子是我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寻找的对象,他们清纯的笑容最能呈现出一个地方的美好和安宁。老师看到我不断地向教室内张望,索性请我到教室内看看并拍照。孩子们对我报以温柔的微笑,那纯真的笑容与我的内心在交流,我将我内心最美好的祝福,融注在与他们交流的眼神中。看着孩子们在教室内读书写字,看着他们胸前的领巾,看着他们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恍如回到了50多年前,我唱《哈瓦那孩子》的时候,是儿时熟悉的歌把我引向了这里。也许我来古巴最主要的缘由,就是为了了却儿时的这个心愿,没想到,我竟喜欢上了它。15世纪时,西班牙人带着甘蔗茎来到特立尼达,附近的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甘蔗的生长。欧美大陆和美利坚对蔗糖的需求带动了古巴全国蔗糖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叶,特立尼达地区的产糖量已经占到了整个古巴的1/3,繁荣的蔗糖贸易使得巨大的财富在这里聚集,特立尼达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使得我们有机会在今天还能看到一座耀眼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小城。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这里的糖厂几乎都被焚毁了,随后,糖贸易转到了古巴的其他城市,从此,特立尼达走向没落,也就此沉睡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没落却让特立尼达完好地保存下来,从而拯救了它。年,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地的70多个糖厂遗址,与特立尼达一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站在昔日的糖厂旧址,繁荣而忙碌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眼前只有一片宁静,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路无声地躺在这里,几百岁的老火车也静静地沉睡了,只有加勒比海的风仍然不停地从这里穿过。今天的古巴物资依然缺乏,所以这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在特立尼达老城的一处国营商店内,人们凭手中的副食本在购买米面粮油鸡蛋等生活必需品。古巴的副食本就相当于中国当年的粮票、肉票。墙上的一处黑板上标明了每样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配给量。我站在这里看了许久,多年前的记忆此刻又清晰起来,对于我,这里的一切是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复杂的感情无以言表。当然,也有一些商店可以用CUC(外汇卷)购买一些紧缺商品。还有一些小店可以买到饮料和糕点。21世纪的今天,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特立尼达还保留着原有的静谧安逸,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绝,成为被时间遗忘的地方,自顾自地在时光中缓慢温柔地继续着。我把自己迷失在这座遥远的古巴小城。在不是欧洲的地方,感受着欧洲的韵味,在远去的西班牙风情里,品味着西班牙的味道。此时的我,也随着特立尼达一起沉醉在加勒比的幻境里。旅行的意义不过如此,跳出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来到一处向往之地,释放出原有的天性,发现另外一个自己。          生态

中国生态摄影网

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中国生态摄影网以“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为口号,立志成为中国第一生态门户网站,是全球生态摄影人展示和分享作品的最权威阵地!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xj/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