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歉:由于小编的工作失误,并没有将作者的内容信息发布齐全,现在将原题删除文章重新发布。对于大家造成的不便小编表示非常道歉,也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

大沙华,古巴比亚克拉拉省的第二大城市,曾是兴旺的广府华侨聚居地。从19世纪50年代的猪仔华工时期起,到后来的自由移民,直至21世纪初最后一位老华侨在此去世,多年间,数以万计的广府华侨在这里谋生、生息、繁衍。

大沙华这个远方的美丽县城,对于我来说,更是心中的精神圣地。因为我父亲在那儿侨居了50年,年终老于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永远的思念。大沙华可以说是我的异国故乡!

筹划多年之后,我终于有机会前往探访了!

大沙华的西班牙文名字SagualaGrande,音译沙瓜·拉·格兰地,在中文版的古巴地图上则标为“大萨瓜”。“大沙华”是华侨的译法。“大萨瓜”普通话念起来,容易误听成“大傻瓜”,挺搞笑的。还是广府华侨聪明,翻译出一个好雅的名字。

年6月5日,我和家属由导游兼翻译寇顺超博士带领,一行七人,开着两台自驾车,来到了大沙华。

到啦,大沙华寇顺超摄

大沙华位于古巴中部北海岸,濒临大西洋,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按照百度百科的网上资料,它的面积平方公里,人口5.7万(年统计的数据)。并说它是“年建城,年设县,下设几个街区:巴伊雷(Baire)、钦奇拉(Chinchila)、东部(Este)、诺达尔塞将军(GeneralNodarse)、伊莎贝拉(IsabeladeSagua)、胡马瓜(Jumagua)、马尔帕埃斯(Malpáez)、西部(Oeste)、小村庄(Sitiecito)。”但我查阅法国人主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年出版的《百地福旅游指南:古巴》,却说是“年,阿隆索·塞佩达建立了大萨瓜城。”比年的说法早了年。究竟谁是谁非,我手头没有更多资料可供考证。按分析,法国人的说法可能比较合理,因为它建城肯定比省会圣克拉拉早,是由于近海,常遭海盗骚扰,城市发展才向内陆迁移的。资料说“该城较好保留了历史文化古镇风貌、街上车辆较少,环境非常宁静宜人。”则是得到笔者的见证。

原先我有个疑问,当年的华侨为什么要跑到这个小地方来呢?美国布朗大学拉美族裔中心主任、古巴华侨研究专家胡其瑜教授告诉我:“不是小地方,是好地方啊!”

是的,大沙华虽然是个县城,但它在世界上也有相当高的著名度。原因首先是丰饶富庶的鱼米之乡。大沙华有一条河经市区流入大西洋,它就是大萨瓜河,古巴第一大河。附近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该城自然成为农、畜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工业也曾比较发达,古巴革命胜利后,首任工业部长切·格瓦拉曾在这一带办了许多工厂。制糖、冶金、化学、酿酒、纺织、罐头食品等都是它的强项。这里曾是铁路枢纽,又有机场和国际大港口。外港伊萨贝拉在世界航运图上有它地位,大西洋驶来的海轮可以进入。内港叫做大萨瓜港,早前大型海轮可循大萨瓜河上溯到这个内港。大沙华离省会45公里,离海口24公里,商业贸易发达,是古巴西北部地区的经济重心。同时它还是战略要地,年,发生过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曾在这里布置针对美国的导弹,此事震惊世界。

大沙华之所以名声在外,还因为出了一位世界级的画家,他就是与毕加索亦师亦友的华裔画家林飞龙,被称为“第三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林飞龙原名威弗雷多·奥斯卡·德拉康塞普西翁·拉姆·伊·卡斯蒂利亚(WifredoóscardelaConcepciónLamyCastilla),拉姆(Lam)就是中国姓氏的“林”。林飞龙曾在哈瓦那大学攻读油画,然后到西班牙深造。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游历法国,结识毕加索和安德烈·布勒东等世界级名家,受到毕加索的赏识。年回到古巴,其画作以超现实主义与立体派的技法融合西印度群岛的宗教及神话。《亚当与夏娃》、《达巴拉的阿巴拉契之舞,唯一的神》、《丛林》、《聚会》等名作均以原始森林为素材,充满象征意味。《丛林》是他的代表作。

林飞龙出生于大沙华,是家中幼子。父亲林颜是个传奇人物,他从广东经旧金山、墨西哥移民古巴,因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而定居大沙华,生下飞龙时已82岁。林颜懂多种汉语方言,也常为当地华人代笔写信,还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林飞龙的母亲具有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血统,当时是个24岁的年轻姑娘。一对异族老夫少妻,生育了一个杰出的混血后代,成就了一段移民的爱情佳话。林颜活到岁,因飞机失事去世。林飞龙则在逝世于巴黎。现时大沙华还有他的故居和纪念公园,遗憾的是故居关门闭户,只是在门口挂着一个小牌子,公园也没管理好,没有什么可参观的。据说他在当地洪门民治党支部办公室留下六幅画作。林飞龙及其父亲的中文资料,可参见曾长生、何政广的《世界名画家全集·第三世界美学大师:林飞龙》。

中年的林飞龙(资料图片)

林飞龙的大沙华故居刘博智摄

林飞龙纪念公园外景刘博智摄

还有,大沙华的中华会馆非常有名。因为它是古巴最早的中华会馆。始建于年,比首都哈瓦那的总会馆早13年,是全古巴历史最悠久的中华会馆。当年是一座木房子。现在尚存的馆舍,是年重建的两层钢筋水泥楼房,大门上方“中华会馆-”的红色浮雕依然清晰可见。

当地华裔、曾任会馆主席至年的黄马里奥(MarioM.WongMartineg)向我先生介绍,在猪仔华工时代,年就已有华人来到这里。在自由移民时期,大沙华已成华侨向往的小康生活宝地。由于此城地没有冬季,也不会太热,生态环境与中国珠三角颇为相似,因而对广东移民特别是四邑华侨极富吸引力。上世纪40-50年代繁荣时期,曾经有过多华侨华人聚居,一个覆盖几条街的华人社区,分布于全城各街道的华侨华人商店、餐馆曾达多家,粤剧戏院三家,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华埠。近年,黄马里奥先生和他的夫人经过逐一考证,精心绘制了一幅该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人企业分布图,重现了当年华侨华人的盛况。这些街道现在大多已经衰败,商铺都已关闭。所幸的是旧址还在,侨属们如能及时去寻踪,还能找得到。

20世纪50年代大沙华华人企业分布图黄马里奥供稿

从旅游的角度,我注意到萨瓜海滩。它就在伊萨贝拉港附近,是古巴著名的海滩旅游区之一。胡其瑜教授和她的同事曾经去过,说自然风光挺好,但因为还没对外开放,人气还不多。

我家乡台山来古巴谋生的人很多,有上百户古巴侨属的“古巴村”。我们那个叫永隆村的小村子,只有十来户人家,古巴华侨就有三家,都是去大沙华的。我父亲黄宝世是自由移民,年落户大沙华,先打工,后经营杂货店,从40年代起长期担任中华会馆主席,直至年逝世,中间只有短暂“让位”休息,称得上是“终身主席”。上世纪50年代,我读中学的时候,父亲生意红火,心情大好。他在一封家书中给我寄来五张大沙华的风景照片,从中可见市中心的繁华景象,美丽的别墅、雄伟的铁桥,以及民族英雄马蒂的塑像,等等,令我向往不已。我写《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和《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两本书,都曾把这批照片收入其中。

老照片:20世纪50年代的大沙华笔者收藏

现在,大沙华怎样了?父亲商店旧址还在么?父亲长期服务和居住过的中华会馆会被人占用吗?我的大沙华朋友们可好?……此前,美国布朗大学拉美族裔研究中心主任胡其瑜教授、古巴华裔朋友米兹·路易斯(吕美枝)小姐、美国堪萨斯大学摄影系主任刘博智教授、古巴海归谭艳萍小姐,以及这次为我们导游的博士留学生小寇和他的三位同学等,都曾去考察过,并给我报告了不少宝贵的信息。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必须亲自去访一访,看一看!

大沙华的华裔刘博智摄

另附Lilibel李丽的精彩留言:

这篇文章太赞了!特别赞!介绍了古巴维亚克拉拉省的大萨瓜曾经生活过的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华侨!很多内容我真不知道,读这篇文章之后,了解了当时的大萨瓜市,暑假时真想参观一下,想找文章里介绍的地方。真不可思议的因为我的省就是维亚克拉拉,只是我的城市是圣克拉拉(维亚克拉拉省的省会),所以这篇文章的内容会很容易打动我。古巴跟华侨的历史并不是在哈瓦那那边的而已,还要去研究,找更多在其他的地方发现过华侨的事情。超想属于那个时代,让我自己享受在我祖国的中国环境,我觉得这样的画面太完美了!当然想读《三家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和《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这两本书,让我继续了解中国给予古巴的文化因素。另外,文章也介绍过了WilfredoLam,哪个古巴人不知道他呢?但是让我吃惊就是这篇文章会介绍他,而且会说一些关于他的父辈相关的内容,毕竟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华侨。大萨瓜是他的家乡。读文章也可以知道WilfredoLam的中文名是林飞龙。这些该文章提供关于他的信息太棒了,因为我这样可以按照他的中文名在中国找一些相关的资料,继续研究或给其他的中国人介绍!只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大萨瓜河不是古巴的第一大河!

来源:本文选自《古巴随笔》。该书近期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已获得作者授权。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原创的文字内容,转载必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站中的所有未标注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任何行为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改正。

Disclaimer:Allcopyrightsofthearticlesandtheoriginalimagesarereservedbytheauthors,ifweviolatedyourcopyright,Pleasecontactus,wewillcorrectitimmediately.

只要您对古巴感兴趣,请在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噷鐪嬬殑濂?
鍖椾含閭d釜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dx/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