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873835.html
作者: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燕妮,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转载自《当代电影》年04期

摘要

欧美音乐纪录片的叙述内容主要聚焦于音乐会、音乐人和音乐文化三个方面,形成了音乐会纪录片、音乐人纪录片和音乐文化纪录片三种基本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共有13部音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以其为案例分析可见,经过由音乐会到音乐人再到音乐文化的内容演化,音乐纪录片由音乐会纪录片一枝独秀,发展为音乐会纪录片和音乐人纪录片双峰并峙,进而变成音乐会纪录片、音乐人纪录片、音乐文化纪录片三足鼎立。与此同时,随着叙述内容的不断拓展,音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美学价值和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深化。

关键词:音乐纪录片音乐会音乐人音乐文化

20世纪60年代,D·A·彭尼贝克(D·A·Pennebaker)、迈克尓·沃德利(MichaelWadleigh)、阿尔伯特·梅索斯(AlbertMaysles)以及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等知名美国导演将音乐题材引入“直接电影”,以音乐作为纪录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开创了音乐纪录片这一颇具西方特色的纪录片种类。半个多世纪以来,欧美音乐纪录片的叙述内容主要聚焦于音乐会、音乐人和音乐文化三个方面,形成了音乐会纪录片、音乐人纪录片和音乐文化纪录片三种基本类型,产出了一批在纪录片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迄今为止,共有13部音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8部长片,5部短片),其中美国独立制片7部、领衔制片1部、参与合拍1部;英国独立制片1部、领衔制片1部;加拿大独立制片1部、领衔制片1部;法国独立制片1部(见表1)。本文以奥斯卡获奖音乐纪录片为主要案例,分析欧美音乐纪录片主要类型叙述内容的建构与演化,尝试探寻音乐纪录片叙事的主要规律,抛砖引玉,为学界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为音乐纪录片的本土化创作提供参考。

一、音乐会纪录片:不可复制的现场再现

音乐会纪录片是音乐纪录片的初始形态,早期音乐会纪录片在选材上以重要的纪念性质的音乐会为对象,以记录音乐会真实场景为主,国外学界一般称其为音乐会电影(ConcertFilm),代表作品有《夏日爵士》()、《国际青年音乐秀》()、《披头士年美国希叶露天体育馆演唱会》()、《披头士年日本武道馆演唱会》()、《蒙特利流行音乐节》()等,这些作品都带有客观实录的“直接电影”风格的痕迹,由此保存下来一批早期独一无二的音乐现场,为后续音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素材。经过几年探索,音乐会纪录片逐步走向成熟,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创作高峰期,出现了荣获奥斯卡奖的经典之作《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波列洛舞曲》(),以及《给我庇护》()、《孟加拉慈善演唱会》()、《最后的华尔兹》()、《西蒙和加芬克尔:中央公园演唱会》()、《拯救生命演唱会》()和《莫斯科和平音乐节》()等优秀作品。无论是对于音乐表演者还是对于观众而言,音乐会纪录片记录的音乐现场表演都具有唯一性,通过记录现场表演来确定音乐真实性的权威,用视觉验证观众对于音乐情感的反应,重建对音乐的后续评价,这是音乐会纪录片的立身之本。著名音乐节、音乐人的特定演出、特殊场景的演奏、热点主题的音乐表演、话题流量歌星的演唱会等,都足以成为音乐会纪录片的叙述对象。就音乐表现而言,任何一场现场表演都不可再生,歌手演唱、乐队演奏、现场环境、突发事件等因素,都可以促成一场独一无二的现场呈现,本文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为例,来说明音乐会纪录片中对音乐现场不可复制性的再现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音乐表演的不可复制性

音乐会纪录片往往以一场音乐会为主线,记录音乐会全程,整个影片的结构顺序和内容都围绕音乐会展开,创作者会尽量融入一些音乐之外的其他元素,穿插一些舞台幕后的故事,以及现场观众和环境的展示等,使音乐会纪录片看上去不至于雷同于一张提前录制好的音乐专辑。比如年第64届奥斯卡获奖短片《波列洛舞曲》,不仅记录了洛杉矶爱乐乐团演奏拉威尔《波列洛舞曲》的全过程,还加入了正式演奏前的幕后故事,音乐家们发表各自的想法,指挥祖宾·梅塔的评论以及他和乐队排练的场景等。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音乐类型都有表现突出的音乐人或乐队,他们举办的音乐会再火爆,现场容纳的观众也不可能太多,因此音乐会现场表演的传播范围是有限的,音乐纪录片的记录使得音乐表演得以在现场演出结束后仍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这是音乐会纪录片得以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比如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据说去到现场的观众高达五十多万,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但是比起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海量观众人数,两者依然不可同日而语,《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对一代代的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恰恰在于它再现了这场音乐会现场表演的不可复制性。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海报

(二)舞台场景的不可复制性

音乐会纪录片必然要有舞台场景的呈现。舞台场景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音乐会表演舞台的搭建需要考虑现场各方面的条件,以及音乐的年代、类型、演出风格和主题等综合因素,因此跟拍舞台搭建的过程,对它进行影像化再现,具有某种揭秘意味,对于普通观众很有吸引力。作为田野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属于典型的室外舞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花了很大篇幅表现音乐会表演舞台的搭建过程。创作者采用新闻片的拍摄手法,将筹建舞台的全过程、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到舞台周围的情形都加进影片中,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也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文献价值。

(三)突发事件的不可复制性

就音乐纪录片而言,真实现场的记录中,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预知整场演出的所有状况,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最为著名的要数梅索斯兄弟在年拍摄的摇滚音乐纪录片《给我庇护》,影片记录数十万人参加的滚石乐队的一场户外演唱会,担任保卫工作的“地狱天使”工作组人员现场维持秩序时追杀了一名观众,这起突发事件成了整场演唱会和纪录片的鲜明标志。《伍德托斯克音乐节》与《给我庇护》几乎同时问世,两者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给我庇护》以一场突发的枪击事件而著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看似危机无时不在,但靴子终未落地,它记录的这场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注定载人史册,数十万反主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随着摇滚乐疯狂起舞,他们嬉戏打闹,展示各种行为艺术,不到音乐会结束那一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整整三天居然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暴力和伤亡事件,最大的悬念在音乐节“爱与和平”的主题下得以化解。似乎注定发生意外的一场大事件却不可思议地和平收场,正如伍德斯托克镇上一位历史学家费尔德曼所说:“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①

《给我庇护》海报

基于音乐会的上述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采用了一主两副三条线索来结构内容并展开叙事,一条主线记录音乐会现场演出的进程,根据参演歌手依次登台进行现场表演的时间顺序,镜头再现出与音乐节观众观看视角一致的现场画面,增强观众观影时的参与感;一条副线记录音乐会从筹建、搭台到演出期间的会务等情况,以美国ABC电视新闻记者对音乐节组织者、参访者和服务人员的采访画面为主,增强影片的在场感;另一条副线是音乐会三天演出期间观众的行为记录,既有对几十万人集体狂欢的全景呈现,也有对局部行为艺术和个体吃喝拉撒的日常写实,三条线索有机交织在一起,片长超过三个小时,内容鲜活充实、节奏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编导结构影片的艺术匠心。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内容建构方式对此后的音乐会纪录片影响巨大,它确立了以时间顺序为主的多线叙事模式,除了顺时记录舞台上的现场演出,表现明星和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还通过随机采访和电影化的视听语言手段,讲述围绕音乐会发生的真实故事,使音乐、影视和流行文化充分交融,从而形成音乐会纪录片独特的类型特点,直到今天,该片所采用的叙事结构还在被音乐会纪录片所广泛应用。

二、音乐人纪录片:不可替代的人生角色

在娱乐产业和流行文化高度发达的英美等国,音乐明星和体育明星一直是镜头追逐的焦点,音乐和体育也由此成为欧美纪录片热衷于表现的两大题材②无论是音乐还是纪录片,它们归根到底都是表现“人”的艺术。与体育明星一样,音乐人尤其是音乐巨星因其特殊的职业身份,对于公众和创作者具有强大吸引力,他们最能够给予创作者以灵感,最能激发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末期,音乐人纪录片开始占据音乐纪录片的大半江山。从60年代末期直到90年代,音乐人纪录片的主角基本上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大师,比如年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阿瑟·鲁宾斯坦:热爱生活》。影片重点表现了波兰犹太裔美国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70岁生日之后的人生,通过丰富的影像文献和生动的访谈,拉近了大师和普通观众的距离。该片也因其艺术上的创新而成为史上首部获得奥斯卡奖的音乐纪录片。年,《阿蒂·肖:你只拥有时间》获得第5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既《阿瑟·鲁宾斯坦:热爱生活》之后,以音乐大师为传主的音乐人传记片第二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阿蒂·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音乐家和乐队指挥之一,其唱片销量高达数百万张,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文化偶像,也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乐坛的传奇人物。影片拍摄时,享年94岁,有过八次婚姻的阿蒂·肖尚且健在,因此对他的访谈构成了该片的核心内容,他谈到自己不断寻求新挑战多次尝试职业生涯改变,以及粉丝们的期待和他个人音乐抱负之间不可调和矛盾。影片也探讨了他多年来远离公众生活的经历,以及他一连串失败的婚姻,以吸引非阿蒂·肖乐迷的观众。满足普通观众的猎奇心理是早期音乐人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不过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纪录运动的兴起,站在社会底层展现社会议题的纪录片日益受到重视,音乐人纪录片也开始调整叙事策略,通过讲述非明星的音乐人故事,透视社会现状和人生百态。“纪录片是把光投到晦暗的地方”,③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欧美音乐纪录片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engpengxiangz.com/hwnjp/8575.html